李博
【摘要】新課標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理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越來越受到師生們的重視。但是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仍存在教師思想轉變不到位,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教學方法有待更新等突出問題。為此,文章探索了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學的權利還給學生,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等策略來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學生主體性;策略
一、前言
初中數學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點學科之一,也是鍛煉初中生實踐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持續走向深入,新課標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理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越來越受到師生們的重視。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既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來,不斷地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當前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教師思想轉變不到位
雖然新課標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但是由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這一教育觀念在教師心中根深蒂固,數學教師早已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習慣,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致使“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新教學理念不能被完全貫徹。“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新教學理念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理念不同,它更加注重將學生作為知識的建構者和探索者,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然而目前部分數學教師對該新教學理念的思想轉變認識還不到位,致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難以發展。
(二)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隨著廣西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出現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比如有人教版的教材,有北師大版的教材等,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所涉及的內容也不盡相同。然而,在現實教學過程當中,由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有限,因而所涉及的教材版本、教學內容也十分有限。這就大大地局限了學生僅僅能完成課本上的內容學習,對于課外知識的延伸學習非常有限,在某種程度上也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散,最終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課內外學習的效果。
(三)教學方法有待更新
盡管廣西新一輪課程改革持續發展,但是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目前依舊創新不足。尤其是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仍存在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不明確的現象,機械、單一地按照課標的要求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并沒有結合教學實際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計劃,造成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多樣性。甚至部分數學教師只是生搬硬套數學課本上的內容,導致學生數學思維受限,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尤其是課堂教學應當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大限度地激發初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助于真正發揮初中生的主體性,更好地去探究問題。為此,在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從學生求知欲強的特點出發,選擇學生好玩、愛玩的教學事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探索軸對稱的性質”時,教師可先引導初中生裁剪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中常見的矩形、三角形、圓形等簡單形狀,讓這些與日常相關的事物以及手工裁剪符合學生好玩、愛玩的特點,進而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熱情和積極性。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探討“非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圖形”之間的區別,并借助實體模型來加深學生對“軸對稱”性質的認識與理解。正是通過上述方式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并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采用實用性教學和新穎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如從實用性教學入手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在數學教學中把有關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從知識的實用性出發思考問題,比如算數可與日常在超市買文具聯系起來,梯形可與房屋建設、裝修等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從知識的實用性出發思考問題。又如利用新穎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在數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視覺情境中獲取知識,比如借助多媒體進行幾何圖形的繪制與展示等,通過音頻、圖文等生動形象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將學的權利還給學生
新課標明確指出“課堂是學生學的課堂”。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在于明確學生學習的重點與目標,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高效地開展學習、思考、交流等活動[2]。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擁有充足的空間與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為此,教師需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這里有兩方面內容。第一,留給學生充足的活動空間。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未留給學生充足活動空間的學習,大多是囫圇吞棗,課堂效果并不佳[3]。只有給予學生充足思考空間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比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探索與表達規律”時,該節看似未涉及任何新的內容,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知識。該節內容以日歷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日歷,經歷“觀察——猜想——驗證”這么一個思維過程。為此,教師教學時不能僅僅讓學生快速瀏覽一下,而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讓他們主動探索,觀察問題,猜想問題,最終驗證問題,弄清來龍去脈,進而經歷思維活動的過程,培養思維能力。第二,將想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問題是需要時間的,當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問題時,教師不應當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應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一步步去思考問題,進而一步步地去解決問題。
(三)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怎樣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起重要作用呢?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給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和思維的方式,加強對學習方式的指導,使初中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以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一次函數的性質”時,數學教師可出示問題:“一次函數x=(n-1)y-2n,是否可以添加適當條件來求出解析式?”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自主思考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過了一會兒,有的同學回答道:“直線x=2y-1與圖像平行。”“圖像與y軸正方向夾角的正切值為2。”等。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引學生發揮主動性,讓學生發揮創造力、想象力,發散思維,帶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學生紛紛提出很多具有可行性的設想、解答,瞬間讓課堂變得輕松、活躍,很好地激發和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胡瑩瑩.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策略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7.
[2]曹進玉.初中數學教學中培育學生主體性的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20):3-4.
[3]朱為群.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