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媛
【摘要】三維目標主要是指在數學教學中建立起“知識和技能”目標,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善于掌握學習的技巧;“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進行快樂學習,主動學習。文章對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進行了分析,深度解析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將“過程與方法”目標進行有效的落實。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效落實
【基金項目】基于PDCA的數學文化準確定位小學教學課堂教學目標的案例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7c-112。
一、引言
三維教學目標能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這一極富邏輯思維的學科。“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之一。“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施,能夠幫助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完善和強化,對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正確發揮自身作用,以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水平[1]。如何將“過程與方法”目標更好地落實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落實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施要基于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學習水平和實際情況的了解。在面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時,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過程與方法”目標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逐步提升思維能力,對一些數學問題能夠做到獨立自主地進行分析,意義重大。特別是當前的小學基礎教育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觀察問題的能力。而實施這些教學工作的前提就是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銜接“知識與技能”目標和“情感與價值觀”目標的紐帶,將“過程與方法”目標合理有效地落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起到關鍵性的導向作用。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落實的策略
(一)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是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前提
對于學生來說,在其獲取更多的知識,掌握各方面綜合能力,以及對其自身的情感進行表達等過程中,“過程與方法”目標都有著重要的參與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效落實的前提是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構建出一個合適的教學情境。
教師首先要對數學教學目標進行周密的規劃,更好地創設出合適的教學情境,這一理念的實施,遵循了PDCA循環理念中的“Plan”環節。對于各方面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的小學生來講,小學數學有一定的枯燥性,通常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才能理解掌握知識理論。如果沒有采用正確的學習方式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久而久之,學生會感覺到小學數學的乏味,甚至會厭煩對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
小學數學知識本身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前后章節的聯系較為緊密,學生如果對前一章節的內容沒有完全掌握,就會對后面章節的學習造成影響。針對此類教學問題,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出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進一步提升其數學學習能力。
教學情境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的一個媒介,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都是運用這一媒介來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同,學生的體驗也不相同。例如在進行某部分的知識講解后,教師提出一個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便會將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回顧整合,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目的。這樣的結果也是“過程與方法”目標之一。
(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教學,反映“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施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一方面,這樣形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使教學氣氛活躍起來,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在數學教學中的參與度;另一方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能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得到應有的發揮和能力的提升[2]。
這一教學環節響應了PDCA循環理念中的“Do”環節。眾多數學知識雖然是以個體為單位進行研究提出的,但是其必須被大部分人接受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數學知識。延伸開來可以解釋為,教師和學生之間共同交流,產生共鳴,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教師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首先要考慮到提出的數學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次,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積極地進行討論,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在講解完“年、月、日”部分的數學知識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知識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更能加深對年、月、日的換算及其他知識點的掌握,交流知識的同時也是對知識的鞏固,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三)結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設定教學方法
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有些許不同之處,其知識概念一般都存在很強的抽象性,小學生完全理解還存在一些困難。對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及時改變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教師在教學當中運用較為理性的方式分析數學知識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到理性和邏輯的教學過程。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實踐體驗的過程。
對于學生來說,不同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學習感受是不一樣的。教師只有對教學方法進行正確合理的選用,才能使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學習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法的設計時,要將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加以借鑒,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經歷。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會不斷提升,教師的數學教學水平也會持續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變得更加高效的同時,“過程與方法”目標也得到了極為有效的落實[3]。
(四)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要想深層次提高數學學習水平,學生就要在數學學習中對知識和未知領域進行不斷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和方法,這一要求是順應當前教育發展趨勢的。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通常是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記什么,對知識進行硬性記憶,學生對于一些知識點很難掌握,且就算掌握了也不會很好地應用在生活中,無法落實“學以致用”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形成其自己的解題思路,對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要做到從根源上理解,而非死記硬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延伸,按照PDCA循環理念教學當中的“Check”環節對數學知識進行探討[4]。
例如在進行“厘米”教學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對兩樣不同物體的長短進行測量。隨后教師拿出兩樣不能直接對比的物體,引導學生運用某種標準的長度對這兩種物體進行測量。學生在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探尋解決方法,充分認識到了尺子的作用及意義,還能感受到標準長度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意義。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和對問題的解決方式進行思考,進一步落實了“過程與方法”目標。
四、結語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有效落實,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攻略。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時,還要將PDCA循環理念當中的“Action”環節進行實施。教師要結合最初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檢查,以確保教學目標得到合理有效的實施,進一步完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上述方式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更加高效,也是對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劉淑波.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三維目標的深度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8(16):117-118.
[2]王恒.在數學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點[J].教育現代化,2017,4(38):331-332.
[3]饒晶晶.淺談“三維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落實[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0):98.
[4]劉霞.小學數學課時三維目標制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