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成寬
摘 要:小學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希望能夠打造學生喜歡的教學課堂。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把教學任務完成地更好,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可以充分完成,從而小學語文教學水平也會不斷提升。因此,就如何打造學生喜歡的教學課堂提出了一些觀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學質量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課堂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傳道授業解惑一直是教師的教學目標,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才是真正的課堂教學[1]。毫無疑問,低效的課堂會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因此,一名合格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務必轉變教育觀念,優化教學結構,與時俱進。那么,教師如何才能打造出學生喜歡的教學課堂,實現高效呢?高效教學課堂已不僅僅是多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要理解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在旁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新能力,做到情感與品質的升華。
一、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明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在以往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會給學生提出一些關于課堂內容的問題,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學習思考,提高教學效率,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是老師變成課堂的主人,掌握了主動權,盡管學生可以跟著老師的思維模式進行學習思考,但是這種狀態持續久了,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沒有新意,積極性下降,對學習語文的求知欲也會減少。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例如,在學習小學一年級語文課《菜園里》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關于蔬菜的小卡片,上課開始可以對學生說:“大家看,我們來到了‘菜園里,我們四周有這么多蔬菜,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學生就會齊聲興奮地說:“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認識那些蔬菜并記住它們的名字,再叫學生一個個在課堂上讀出來,最后老師可以拿出一張卡片讓學生進行搶答,相互比賽競爭,及學習于游戲中,活躍教學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教師要做引導者、服務者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教材交流的過程,對語言文字的品位是學生閱讀的關鍵。朗讀是一種表達藝術,是一種文化熏陶,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基本功訓練的關鍵,而學生語感的培養與朗讀息息相關。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必須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深刻含義[2]。如果課堂中缺乏帶感情的朗讀,就會影響課堂的學習。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特點來向學生形象直觀地播放,以展現桂林山水秀麗風光的各種圖片、圖像與視頻資料,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從而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優美情境中,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置身其中,感受著桂林山水風光的秀麗與優美,這比起枯燥的講解更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進而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情感就會迸發出來,教師這時候就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咬文嚼字中感悟作者的真實情感,這種教學形式不僅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生活,提升閱讀能力,還可以提高教學質量[3]。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加對學生的理解和鼓勵
小學生處在一個成長時期,犯錯在所難免。成長是快樂的過程,同時也極其不易,那么教師就要多一點理解和鼓勵給犯錯的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也給那些學習迷茫的學生重新來過的機會。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給學生一定的親和力,才能給學生重新再來的信心。例如,在學習《生命 生命》時,老師可以像這樣去了解學生,老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好嗎?”學生1:“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老師:“為什么呢?”學生1:“我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與頑強拼搏,所以很感動?!睂W生2:“那小小的種子包含著一種多么頑強的生命力啊!”這句話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老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由此可見,在理解的基礎上,給學生親和力,對學生進行鼓勵,不僅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能打造課堂輕松氛圍,提高課堂效率。
三、結語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教師不斷地摸索,需要老師與學生相互合作交流。因而要想打造學生喜歡的教學課堂,不僅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教師引領作用,教師自身還要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切切實實為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進步不斷努力改善自身、完善自身。
參考文獻:
[1]布爾賈加.如何打造出學生喜歡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7,10(5):23-25.
[2]趙潔.淺談如何打造讓學生喜歡的語文課堂[J].人生十六七,2017,12(14):12-15.
[3]強錦慧.淺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J].新校園(閱讀),2017,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