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輝
摘 要: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聾校小學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聾校語文教學有利于塑造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幫助學生適應不同的社會角色,從而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現代社會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基于信息技術的微課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寵兒,其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不妨將微課巧妙運用于聾校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而將微課在聾校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關鍵詞:微課;聾校;小學語文
聾校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聽力康復和語言能力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對于聾校學生而言,語言缺陷是影響他們的最大障礙。因此,聾校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承擔起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品質素養的重任,巧用微課件,營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氛圍,進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一、巧用微課,引導學生展開課前預習
小學語文課堂時間是固定的,而且聾校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展開交流互動,所以真正用于學生構建語文知識的課堂時間是非常少的。學生要想通過課堂獲得更大的發展,就要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展開課前預習,從而帶著問題展開課堂學習,進而學生就能收獲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而微課件能夠直觀且全面地呈現學習內容,因此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借助微課件展開課前預習。
例如,《落花生》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引導學生明白做人要做有用的人。所以,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字詞知識,還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旨內容的同時受到正確的教育。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引導學生預習新課的微課件,并借助微信或者其他信息技術形式發送給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微課件呈現人們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的情景圖片,呈現人們用花生榨油以及制作成各種美味食物的情景圖片,呈現花生與石榴、蘋果等食物對比的情景圖片,從而讓學生結合課件圖片,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當然,在漢字和詞語的學習方面,教師同樣可圖文并茂地呈現知識內容,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展開學習與記憶。
課堂上,教師則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展開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從而有效利用課堂中的每一分一秒。
二、巧用微課,引導學生展開鞏固練習
現代社會背景下,教師同樣可以運用微課件引導學生展開知識點的鞏固練習,從而在調動學生練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個性化的學習活動。
首先,是字詞方面的練習鞏固。教師可以運用微課件呈現多樣化的練習題目。如比較傳統的漢字拼音填空題目,如形式比較有趣的“生字開花”的練習題目,即學生圍繞一個漢字,通過置換偏旁的形式寫出盡可能多的漢字等。教師還可以在微課件中呈現某些詞語的練習題目,讓學生對比分析近義詞、解釋詞語等。
其次,是閱讀方面的練習活動。教師可以呈現課內閱讀內容的相關問題,也可以呈現課外文章,并呈現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解答分析。基于微課件的作業形式比較新穎,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會更強。
最后,是學生課外學習的鞏固。聾生之間也是有個體差異性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所以學生可以在課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展開針對性的學習活動。
三、巧用微課,引導學生突破閱讀中的重難點
閱讀中的重難點,就是課文內容中的重點詞語、句子、段落和思想主旨。因為特殊學校的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在理解一些重難點語句時就比較吃力。因此,教師不妨運用直觀的微課件,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例如《桂花雨》一課,這篇課文旨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這篇課文中的重難點語句是“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學生要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重難點語句呢?教師可以運用微課件的直觀性,層層滲透,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重難點的理解突破。如課文內容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運用微課件直觀呈現關于“雨”的圖片,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課文題目為什么是“桂花雨”呢?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桂花雨”呢?在學生的腦海中,無數個水滴組成了雨,那桂花雨是不是由無數個桂花組成的呢?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出答案。隨著課文內容閱讀的深入,教師可以運用微課件呈現“挑”和“撿”的區別,呈現“浸”字用法的含義等。教師還可以運用微課件呈現學生搖桂花時的情景圖片,呈現“欣喜若狂、興奮不已、歡天喜地、歡呼雀躍、笑逐顏開”等表示作者搖桂花時的開心、快樂的詞語。當學生理解了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和主旨情感,教師再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即作者母親所說的話。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關于鄉愁的若干內容,引導學生在理解思鄉之情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母親所說的話。
總而言之,微課件是一種非常適合聾生語文學習的學習模式。因此聾校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微課件展開課前預習,課后練習以及閱讀重難點的突破,從而有效提升聾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莫勝藍.生活視域下的聾校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12).
[2]高宇翔,阿爾則古麗·阿卜杜賽麥提.新疆兩所聾校教師應用微課現狀的調查[J].綏化學院學報,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