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興偉
【摘要】閱讀作為學生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閱讀能力、正確的閱讀習慣可以奠定數學學習的基礎,進一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和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 ?閱讀理解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139-01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僅包含簡單的計算,更為重要的是解讀題目文本的能力,只有題目信息閱讀理解正確,才有可能將題目解答正確。閱讀作為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無法與數學理論知識孤立開來。由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忽視引導學生學會閱讀這一環節,在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時也應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一、閱讀理解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許多需要學生通過正確閱讀、理解的文本題目描述,例如人物間的對話、概念、公式和具體應用問題等,這些都依托于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之完成文字與數學邏輯的靈活轉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日積月累的,教師在此過程中應作為引導者起作用。教師應培養學生提煉閱讀主題、分析邏輯關系的能力,通過此種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解題速度。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不只表現在正確理解文本資料,更重要的是學生對于公式、抽象概念的理解。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更要通過系統的閱讀、整理將數學問題舉一反三的總結歸納,只有這樣才能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使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行為,課外的自主學習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需要的就是學生在預習和復習時能夠發現課本或生活中的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點撥、講解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實施灌輸式教學,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帶動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理論知識的深化。
1.抓關鍵、重細節,理解題意
小學數學的許多概念中都含有關鍵詞,此時學生對關鍵詞正確的解讀對理解和解題有著重要意義。在教學時需要強調對概念要字斟句酌,這樣才能體現數學語言的嚴密性,也才能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同時在解題時也要把握住關鍵詞,注重細節,這樣才能在閱讀中理解題目的意思,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讀題時應關注題目中所給概念的意義和推廣,在仔細理解關鍵詞的基礎上對題目做出合理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樣得到了鍛煉。以蘇教版五年級的“方程(一)”教學為例,方程的概念中的關鍵詞是“未知數”與“含有等號”,學生應兼顧兩點來正確理解方程的含義。又如四年級下冊“倍數和因數”的教學中,教書應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倍數與因數的依存關系,二者是成對出現的。運用此概念解題時,只要正確理解倍數因數的關系,學生便可舉一反三的得出正確結果。由此可見仔細閱讀對于學生正確解答問題有著重要影響。
2.有問題、有質疑,思考周密
學生主動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數學教學過程的重點,學生在基礎理論的支撐下解決已發現的問題,此過程可通過分組討論和交流完成,增加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形成全面看待問題的思考模式。當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思考問題,可以最大化的提升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五年級的“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學生通過類比之前學習的方程,也許會提出類似“為什么分數不可以分子分母同時加減”的問題,此時教師應結合實例為學生講解為何此路不通。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會逐步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概念的外延,通過深入的理解、深刻的記憶的作用,學生在解決類似問題時可舉一反三。
3.重比較、促發現,提升能力
數學知識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交織的、系統的網狀結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系統性知識網絡的構建,引導學生通過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觸類旁通,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在構建知識體系時,培養學生對比能力與求同存異思想同樣重要。通過學生對比已學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可以在復習的同時開辟了對新知識的思考途徑,同時也使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對數學思想理解的更加深入。以教學六年級下冊的“圓柱圓錐”為例,將圓柱圓錐的書面理論解釋與熟悉的長方體正方體類比,由教師帶領學生區分圓柱圓錐與長方體正方體的異與同,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對于圓柱圓錐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聯系與區分能力,使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更加具有積極性與興趣。
參考文獻
[1]張文芳.叩開小學數學的閱讀之門——小學數學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初探[J].讀寫算:教研版,2015(4).
[2]劉增芹.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4(10).
[3]周冬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