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琦
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課程生活化成為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為了踐行這一良好的教學模式,數學教師在積極探索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弊端。以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為出發點,探討了生活化教學的實際意義,希望能給相關教師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實踐
教育部門強調,數學課程的內容必須關注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數學課程與生活的關聯性。在現代化教育環境中,數學教師應盡量鼓勵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探索生活問題,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生活化即在實踐教學中,將數學課程與生活緊密聯系,使抽象化的數學知識通俗易懂,增強小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傳統的應試教育難以滿足高素質人才培育要求。小學生不僅應掌握理論知識,而且應運用數學理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全面提升個人素養。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程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與探究活動中。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弊端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雖然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但是某些教師忽略了學生原有的社會經驗,緊緊圍繞教材開展講解活動。死板的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增加了數學知識的講解難度,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成功的數學課程應制定合理化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師必須堅持設置科學有效的目標。特別是在生活化教學中,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創設生活情境。某些教師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不僅浪費了課程時間,而且偏離了教學目標,不利于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課堂導入生活化
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打造高效數學課堂的重要元素。在生活化數學課程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良好融合,能夠增強學生的數學探究欲望。譬如在“可能性”課程中,教師先借助多媒體資源播放動畫情境:在天氣良好的一天里,一只喜鵲在天空中飛翔,突然天氣變陰。很多學生對該情境非常意外,并且能積極思考為何天氣會突然變陰。“天氣突然變陰”是常見的生活現象,能活躍課堂氛圍,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能夠爭先恐后地表達個人看法。除了天氣會變陰的情況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天氣還會出現哪些現象呢?”包括下雪、打雷、刮風等。教師在學生積極的探討中引入課程主題。并且引導學生思考該問題“生活中哪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呢?”上述貼近生活的情境構建,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當數學課程講解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增加“練習題目”環節,讓學生在題目中溫故知新,同時也能使教師及時發現學生不懂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2.依托教材,學習材料生活化
數學教材是達到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的重要資源,也是學生開展數學課程學習的基礎。在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科學選擇去選擇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問題思考中,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雙方的合作交流。譬如在“百分數”課程應用題中,教師先讓學生描述學校周圍的道路情況,然后由教師設計數學應用題:為了優化學校道路環境,現在開始栽培樹木,園林師栽種了600顆樹木,成活數目為260棵,請學生計算這批樹木的成活率。該應用題能滿足教材要求,并且與學生的生活非常貼近,學生在認真思考中能夠快速得出正確答案。又如在課程“幾分之一”中,教師先借助多媒體資源展現“分數線的演變歷史”動畫故事,講解分數的讀寫法。視頻中也說明了阿拉伯的書寫習慣,增強學生對分數線表示方法的印象。數學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關注多媒體資源中展現的人物、地理名詞等信息,鼓勵學生認真關注生活中的事物??菰锏臄祵W知識點中具備趣味元素,緩解了學生的緊張情緒,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強化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多媒體資源選擇中,需要明確主題,確保培養學生的邏輯性。
3.精心組織,教學活動生活化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目標是靈活解決應用問題,這也是數學課程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新課程改革鼓勵數學教師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意識到數學課程非常重要。為了達到良好的數學教學目標,教師應定期開展趣味性的實踐活動。譬如,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數學調研活動:學生每周會用多少筆、需要花費多少錢;家庭每星期需要花費多少錢買菜;最近的天氣情況匯總等。該調查模式屬于學生的學習范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能使學生從中獲得社會經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課程是生活中的重要構成模塊,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能改善枯燥的課程狀態,融入趣味性元素,為學生今后的數學素質培養做出良好的鋪墊。數學教師應為學生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增強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霍永利.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實踐探究[J].好家長,2018(39):127.
[2]王芳.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究[J].中華少年,2018(17):26.
[3]張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