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各行各業中,其中微課技術被教育領域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有效提高了小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對如何應用微課資源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微課資源;教學效率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微課作為信息技術中最方便的一種模式,被教育領域運用在課堂教學中輔助老師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并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微課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屬于抽象性學科,對于形象思維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和理解都有一定的難度,數學老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質量與效率也受到影響。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講解,并圍繞重點讓學生反復練習,學生在課堂中被動地聽老師講課,沒有與老師互動起來,也沒有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比較低。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素養,數學老師就要積極地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與時俱進,運用先進的微課教學模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微課模式形象化地展示給學生,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我就在課前運用微課技術,把課本中學生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識制作成微課課件,讓學生能夠通過微課模式形象地理解數學抽象知識。在課堂中,我先讓學生感受一下角都有哪些,然后讓學生在文具中、教室中尋找角的存在,體會角的無處不在。然后我又把提前做好的微課課件給學生打開,讓他們從課件的視頻與圖片中去感受生活中的角,加深對角的理解和認識。然后我在學生對角的認知基礎上,跟學生講解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然后他們自己在練習本上嘗試畫幾個角,感受一下角的組成元素。在數學課堂中運用微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微課教學模式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在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容易感覺沒有趣味,所以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中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新型微課教學模式的特點就是短小、內容精湛,數學老師在制作微課課件的時候也很便捷,通過查找、搜索各種教學資源,制作成方便學生學習和理解的視頻或者PPT。老師們在制作微課課件時,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含量,直接在軟件中就可以完成,然后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倍的認識”這一課時,由于倍數關系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課前就運用形象的物品的個數,去表達倍數的關系,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倍。課堂上我把微課的課件打開,屏幕中出現了幾個蘋果,然后我問學生:“你們看到了幾個蘋果?”學生說:“兩個。”然后我又點擊了一下我的課件,兩個蘋果下面出現了很多桃子,我問學生:“你們看到了幾個桃子,數一數告訴我?!睂W生們很快地就說出:“十個桃子。”這時我告訴學生桃子的個數是蘋果個數的5倍。我又問學生:“如果一個蘋果,3個桃子,那么桃子是蘋果的幾倍?”同時,我又把課件調整了一下畫面,讓學生形象地思考蘋果與桃子之間的倍數,通過幾次思考,才能夠真正理解倍數。學生看著備件的畫面,很快就得出了:“3倍?!痹谡n堂中運用微課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調動起來,讓學生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微課教學模式降低數學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小學數學老師就要努力地把課堂教學知識趣味化,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好數學這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模式還處于形象思維狀態,所以抽象的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老師就要在課堂中不斷地轉變教學方法和思路,降低數學的學習難度,讓學生能夠在愉快的狀態下學好數學。新型微課教學模式與數學知識緊密結合,不僅可以把知識形象化,還能把教學的過程趣味化,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教學“面積”這一課時,為了降低學生學習面積的難度,我就運用微課的教學模式把面積形象地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視覺的直觀效果,學習和掌握面積這部分知識。我在微課課件中展示了多種圖形的面積,讓學生感受面積的大小不同,來感受面積的概念。小學生通過這種微課教學模式,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的興趣,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隨之提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微課教學模式,不僅有效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思路,還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也為小學生掌握數學這門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強.“借助微課,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0):82-83.
[2]吳慧燕.微課環境下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4):23.
[3]梁婷婷.基于微課,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微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教書育人,2019(8):7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