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黎
摘要:大學語文不僅對健全大學生人格、提高大學生素質有重要作用,同時它還是一門文學鑒賞和人文精神的建構課,作為講授大學語文課的教師應該學會利用現代信息資源,創設情景教學,使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在古今中外文學精品的學習鑒賞中,提高大學生的文學和文化修養,以期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學語文;情境創設;藝術活力
大學語文作為高校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在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審美素養等方面,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大學語文選材廣泛,內容貫通古今中外,作為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要能用獨特的眼光,把精選出的那些充滿藝術魅力的文章,讓大學生通過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在大學里,學生已經沒有高考壓力,大學語文教師對課堂的可控性很強,這為創新性教授大學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筆者在教授大學語文的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對大學語文課進行創新性的教學,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創新大學語文課堂是讓大學語文充滿生命藝術活力的源泉之一
大學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不但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開始,而且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改造和擴展知識,大學語文教學課堂是強調教和學相互能動的過程,大學語文教師不但要創設一種讓學生有求知欲望的課堂情景,還要精心創設各種讓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特長的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時時閃耀。美國卡耐基教學委員會也指出,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情境。如果教師墨守成規,沒有創新能力,不能創新語文教學課堂,就不能讓師生在教學活動中有創新思維的靈光呈現,更培養不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大學教師是大學語文教學藝術創造的主要承擔者和踐行者,要實現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創新,筆者認為應該做到:1.教師一定要有很強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要能創造性地處理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的創造性地運用合適合理的教學方法,要積極創設情境點燃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同時拓展大學語文活動的空間,在大學語文課堂中創設各種各樣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2.在大學語文課堂中要創造性地開發文學作品中潛在的藝術和魅力,能及時調整和整合教學資源,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大學生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使我們的大學生在學習知識、探索知識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不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習知識不再是帶有功利性,而是一種高尚品德的兌現和人文素養的獲得;3.教師在教授大學語文中不應扮演發號施令的權威者,要與學生結成平等的友好關系,積極參與到文學作品的學習研究和討論中,與學生共同探究文學作品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蘊;4.大學語文教師不但要用心傳授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教師要利用自身淵博的知識調動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解讀文學作品,進行創新性思維訓練。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問題,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和差異性;5.教師要營造開放、民主、自由、活潑的課堂藝術氛圍,讓學生輕松地聽講、主動發言、積極討論,真正享受文學作品帶來的語言魅力、精神愉悅、人格熏陶和教育啟迪。大學語文教師具備創新性教學藝術的同時,還應體現知識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既不能脫離文學作品,亂加以聯系,高談闊論,又不能單純來學習文學作品,因為純語文知識性的學習,如果過于專業化,過于求深度,學生可能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過于淺顯,泛泛而談,枯燥乏味,學生提不起興趣。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在講授文學作品時,發揮本專業特長之外,要力求觀點多元、內容多樣,超越本專業的狹隘視野,把具有廣闊的人文性和藝術性的文章放在第一位,同時聯系現實,讓大學語文散發出文學和藝術的魅力。
二、如何創新大學語文課堂是讓大學語文充滿生命藝術活力的源泉之二
(一)真實意境的創設。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大學生創設一個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真實情境,要能帶給大學生視角和聽覺上的藝術沖擊。比如:筆者在講授《雨巷》這篇文章時,我用事先制作的課件展示給學生,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一條幽深曲折的小巷圖,加之畫面中配樂詩朗誦的三維立體感,使學生仿佛體驗到了那種郁悶、彷徨、哀怨和永遠走不到頭的憂思情感。再如我在講授《春江花月夜》這篇優美的文章時,我播放了早已準備好的視頻,畫面中繁星點點,月光像瀑布一樣灑向大地,映照出江邊的繁花似錦,江面上波光粼粼,悠悠的江面上自然泛出了寂寥和淡淡的憂思,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萌動感,領會詩情,回味畫意,美感和哀思油然而生。
(二)故事情境的創設。文學作品不是無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充實的內容,大學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給大學生。故事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同時設置故事的懸念,通過影像資料播放出來,把學生的視覺感官調動起來,形成立體的知識網絡構建。如筆者在教授《逍遙游》、《誡兄子書》時,我就充分運用現代教育信息資源,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情境片段,創設一個個故事情境,讓學生看完一個故事又進入對下一個故事的期待中。
(三)問題情境的創設。沒有問題學生就無所事事,大腦就會處于懶庸狀態,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教授知識要設計問題障礙,讓學生進入積極思考的藝術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發大學生的興趣和對人生理想的思考,培養大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分析感知中不斷地被“感化”和“適應”,構成了對問題思考更上一層樓的新的認知構建中。如我在教授《馮諼客孟嘗君》一文時,我設計的問題情境是:同學們通讀學習本文后,你如何理解馮諼的思想意識?你認為馮諼這個人怎樣?為什么文章的前面總是把他寫得吊兒郎當?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對文章進行問題情境的設置,激發了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在這樣的大學語文教學情境中,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
(四)解讀角色情境的創設。大學語文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創設參與情境。體驗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人物角色,在我的大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參與討論、思考、回答問題、表演角色是常事,有些文學作品我會讓學生分角色朗誦并進行表演,經常組織學生排練課本劇,讓學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角色,感受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學生成為作品和課堂的主人,教師對學生恰到好處的角色表演適時進行表揚和鼓勵,對不到位或理解有出入的表演也要恰當點撥,甚至教師也配合學生進入到一些角色的表演中,這種師生互動實在是其樂融融。
以上所述大學語文課堂創新藝術的方法,是經過筆者在教大學語文這一門課的實踐中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所創造出的課堂藝術經驗,我認為這些方法的總特點就是改變了傳統大學課堂教學模式:老師講,大學生被動聽的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應以學生的主體地位活動為主,教師僅僅是一個“導演”,學生應該是“演員”,只有課堂的時時創新才能實現激發學生的興趣,幾十年的經驗總結,打造出大學語文課堂創新的藝術活力,不僅提高了大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我看到學生在閱讀鑒賞、文學分析、人格健全和文學修養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不斷探索,以期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強、人文素養高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蔣永文,余建中,王興中,鄭丹萍主編.大學語文[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7.
[2]嚴運桂,龍厚雄.《大學語文》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3).
[3]徐同林主編.大學語文與素質教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張豈之.大學教師與人文素養[J].中國大學教學,2000(1).
[5]羅毅.《高校語文課與傳統文化的弘揚》載《海峽兩岸中國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