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瑞 張慧麗 李昭靜
【摘 要】在信息化大環境下,傳統實踐教學也在不斷改革和探索。本文結合筆者所在院校特色,對《電子工藝實習》這一實踐課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對筆者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并借助職教云課堂APP實施混合式教學實踐的過程和心得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電子工藝實習;信息化教學;云課堂;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TN0-4;G4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5-021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106
《電子工藝實習》是電子通信類專業的一門實踐課程,這門課,要求學生掌握電子元器件的識別、焊接和調試方法,最終成果是要求學生組裝一臺六管超外差收音機并通過調試能夠收到清晰的電臺。該課程是門綜合性的實踐課程,涉及知識面非常廣,既需要了解相關電子元器件,又要掌握無線信號收發的基本原理,既要掌握焊接工藝又要訓練電子產品的故障排查方法。對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學生而言,需掌握的知識信息量太大,整個實訓過程操作也非常復雜。
1 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1.1 內容過多,不易把控學生學習效果,產品制作成功率低
在《電子工藝實習》課程的教學過程安排中,有一部分關鍵知識點需要教師的講解和演示,比如焊接的基本方法包括焊接手勢、電烙鐵的放置、焊點的形狀;電子元器件(主要包括三極管、中周、色環電阻、電解電容、變壓器線圈等)的識別和測量;元器件的安裝規范;收音機的調試方法等。要求學生在看清楚弄懂老師的演示和講解的情況下動手操作。但因為人數較多,老師的演示可能有部分學生看不清楚,也有一部分同學在老師講解時不夠重視沒有認真聽講錯過了重要內容。結果就是實踐操作過程中頻繁出現一些基本錯誤,烙鐵燙到手,烙鐵把烙鐵線燙壞,元件裝反裝錯,調試的時候基本的測量都不會……等到發現問題想要回頭好好聽老師講解時已經錯過了。如何讓理論知識和操作方法系統化、模塊化、可追溯、可交互是筆者面對的重要問題。
1.2 考核方式不科學
以前考核學生主要采用過程性考核,依據實訓周的平時表現和組裝收音機的驗收效果,其中,平時表現占 30%,成品驗收效果占 70%。有些學生盡管按時上課,但動手積極性不高,實訓過程中找操作熟練的同學代做。甚至有同學私下購買之前同學制作的成品充數。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使得該課程的成績評定有失公允且容易帶壞學風。另外有些同學盡管動手操作能力很強,但對知識的融合掌握程度不夠,會操作但不知道其中的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引入多元多層次的考核方法成為實踐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
1.3 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過大
當今時代是電子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智能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興媒介,以其便捷性、即時性和功能多樣性等優勢脫穎而出。”[1]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最重要的通信乃至娛樂工具。吃飯看手機,睡覺玩手機,甚至上課也離不開手機,嚴重干擾了課堂秩序。針對這種現象筆者所在學校在教室準備了手機袋,要求學生上課前將手機上交入袋。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同學準備了兩部手機,上交備用機應付老師。作為專周實踐課程,讓學生一上午都上交手機很不方便。手機這柄雙刃劍能否輔助課堂教學,起到正面作用,也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筆者經過實踐在《電子工藝實習》課程中開展了混合式教學,制作了該課程的大量微視頻、微動畫,引入了教學輔助APP——智慧職教云課堂,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2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
筆者在《電子工藝實習》實踐課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和實踐操作的要點進行梳理分解,重新進行框架架構,按照一周實踐教學的流程,把講解和演示的重點內容做成微視頻和微動畫。教師在課堂講解過程中微視頻可以在投影上展現,元器件被放大,學生可以看得更清楚;教師的操作演示直接播放出來可以避免部分學生無法看到。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會做的地方也可以通過手機APP反復回放,知識變得可追溯。
在開發多媒體教學資源過程中,筆者發現,每個知識點的視頻不宜過長,且要目的明確,只講清楚一個小的知識點或一個具體的操作步驟。在之前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曾將該實踐課程知識點分解成不同的長短的視頻動畫發布到云課堂app中,時間短且能解決具體問題的視頻點擊率更高。經過多次實踐和整改,我們把《電子工藝實習》實踐課程需掌握的知識碎片化,各個視頻長度不超過3分鐘,知識點之間彼此獨立又按實訓流程相互關聯,按照一周的實訓過程構造框架并提出各部分的實踐任務及完成標準。該課程大的框架每個方框部分是一個系統的知識點,該知識點又由淺入深分成若干個小視頻。比如在“電烙鐵認識及安全使用”中又分成了4個小視頻:電烙鐵工作原理、電烙鐵安全使用規范、電烙鐵電源線燙壞處理方法、電烙鐵插電不熱排查方法。每個視頻都在2分鐘左右,和實踐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相對應。
另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還收集和整理了學生操作中容易出錯的問題,對已有的課程信息化資源架構進行完善和補充,并收集一部分比較典型的錯誤范例和較好的實踐教學成品進行拍照錄像以作資料。
3 混合式課堂教學實踐
3.1 引入智慧職教云課堂APP
筆者經過比較,采用了智慧職教云課堂APP作為信息化教學平臺,結合傳統面對面教學模式,進行混合式教學實踐。
課前,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下載并安裝職教云課堂APP。學生線上活動都在手機端進行,方便靈活,不依賴電腦,便于普及。教師可在手機端或者電腦端登錄賬號,創建課程并在該課程下新增班級,將班級邀請碼或二維碼分享給學生,學生登陸加入班級后教師需審核通過學生的進班申請。在云課堂學生所在班級下教師可創建各種課前、課中和課后活動,包括分享課件,布置作業,發布考試,進行問卷調查、討論、測驗、投票等。課中還可以進行簽到、提問、小組PK、頭腦風暴、當堂打分等。教師也可在電腦上登錄智慧職教網站,電腦登錄便于上傳課件、作業、考試等文件資源,還可以設置考核權重,導出學生考勤學習數據和分析報告等。
3.2 云課堂教學互動
開課前,筆者提前把開發的課程教學資源主要包括PPT、動畫視頻、調查問卷及線上作業上傳至職教云。然后根據校歷在云課堂上設置好《電子工藝實習》課程的上課時間,該課程作為實踐環節集中一周的教學時間,并且有三位教師參與實訓指導,在創建班級時需要把三位指導老師都加入。
根據我們的實踐教學安排,具體到某一環節時,可把上傳至職教云的教學資源拉入云課堂中,發布該環節學習操作要求及課前預習任務,根據知識重要程度為教學資源設置不等分值,查看資源即可獲取相應分值。同時發布問卷調查,要求學生根據預習情況完成問卷,該問卷主要收集學生的興趣點和疑惑點,作為課上教師講解的參考。
有了課前預習的數據,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有重點的講解和演示,為了增加趣味性還可以搖號進行課堂提問。即使有部分學生在講解時注意力不夠集中錯過了課堂講解內容,也可以在實際操作遇到問題時從之前發布的ppt和視頻中找到解決方法。我們課改制作信息化資源圍繞的重點就是解決學生操作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回看視頻找到解決方法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可以盡可能地減小安全事故。另外我們還在每次課中發布了互相來找茬任務,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同學的不規范行為和錯誤操作可以隨時拍照發布,為了不破壞班級團結,找茬環節不扣分只加分,不拍人只拍物,形成了互相監督的良好氛圍。
簽到是云課堂的基本功能,通過云課堂來簽到,快速又方便。為了約束學生的遲到、早退和課中離開實訓室出去辦事等行為,教師可以隨時簽到點名,實時掌握學生動向。
某一實訓環節完成后,我們會發布實訓作品展示作業,要求學生將實訓操作的作品分步上傳;為了鞏固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我們還會在云課堂APP發布課后測驗作業,題型為選擇題和判斷題,方便作答。
3.3 基于云課堂的立體化考核方式改革
引入云課堂之前我們采用的過程性的考核指標只有平時表現和實訓成品效果。平時表現部分三位老師共同指導一周實訓,平均每位老師跟學生的接觸時間只有一天半左右,平時表現打分難免有失偏頗。至于實訓成品,筆者在多年教學工作中,多次發現有同學購買別人完成的成品應付實訓周驗收或付費代做。
引入云課堂后,增加了過程性考核的維度,我們將考核指標分為三部分:平時表現10%,云課堂APP成績50%、收音機成品驗收40%。其中云課堂成績中課件學習30%,課堂活動40%,作業30%,這部分成績是透明的,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看到自己各個環節的打分。收音機驗收時也會參考比對學生上傳的收音機制作各個環節圖片,有效避免弄虛作假行為。
4 結語
在《電子工藝實習》課程中,信息化教學資源和云課堂的融合,通過設置各種學生可參與的線上線下教學環節,方便學生課上課下學習,教學重點變得可追溯。另外通過云課堂的簽到、提問、問卷調查等環節增強了師生互動,便于教師實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通過課改前和課改后學生實訓周作品對比發現,課改后整體學生焊接工藝提高,調試能力增強,收音機成品制作成功率明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很大改觀,教學改革后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
信息化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的引入,云課堂與傳統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實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文進.青年學生手機依賴與網絡人際信任的關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
[2]馬濤.基于職教云課堂的《機械基礎》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智庫時代,2019,46:198-199.
[3]高妮.基于云課堂的理論加實踐課程教學研究[J].職業技術,2019,12:31-35.
[4]張旭升.探討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2017,24: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