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榮花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中匯集著我國五千年歷史文明沉淀的精髓,不僅是我國社會創造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國民族文明發展的主要源泉,值得我們所有人進行弘揚和繼承。傳統文化的滲透要從小抓起,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引起做足夠的重視,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用優秀傳統文化來滋養他們,這樣可以有效推動他們綜合能力的提高。這篇文章主要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措施,希望可以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階段 ? 語文教學 ? 傳統文化 ? 滲透 ? 有效性 ? 措施
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長河沖刷沉淀下來的先輩們珍貴的精神財富,其中涵蓋著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想、民族歷史傳承、意識形態的集合等等。傳統文化就像是一個萬花筒一樣,不斷的向我們展示著其中蘊含的文化精華,需要我們進行不斷地挖掘、繼承和弘揚。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上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探究欲望,有助于他們對語文鑒賞質量和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他們思想道德修養的養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1]。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老師,一定要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將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的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而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意義和傳播現狀
中華民族的歷史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我們民族的建設和發展都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這些由先輩們締造出的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需要繼承和弘揚的精神文明結晶,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更具有顯著的中華民族特色。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其發展的本源就是老子的道德文化,形成一套以道家文化為主體包容多元文化的綜合體系。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是我國道德文化教育的核心。
小學階段的學生就如同一張白紙,潔白無瑕沒有收到外界各種因素的沾染,這一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時期,這一年齡段的他們敢于大膽嘗試任何事物。對此,如果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進行簡單易懂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滲透,有助于快速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對他們傳統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進行培養和提高。但是,經過調查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現在我國小學階段實際語文教學中嚴重缺乏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滲透和普及,甚至在教學過程中根本就沒有涉及過[2]。導致大部分小學生嚴重缺乏傳統文化的認知,對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積累嚴重欠缺,這樣對于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非常不利,從長遠來看,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代代相傳也沒有任何益處。
二、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當今社會我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普遍缺乏興趣,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方面還沒有發育完全,但是,古詩詞內容雖然簡潔,其內涵卻廣大深遠,導致大家對于古詩詞中的內容和含義沒有一個透徹的理解,當然,對于詩人在作詩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心情無法做到感同身受,也無法從詩文中體會到其中的內涵和魅力。而且這類詩詞在教育體系中通常會要求學生進行背誦,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單純的背誦下來就已經很困難了,對其中涵蓋的深意更沒有精力去探究和理解。
(二)教學方法不夠先進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否對古詩詞中蘊含的深意有所理解,老師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普遍會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影響:①一個老師要帶很多學生,并且其肩負的職責不單一[3]。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大部分老師都會帶多個班級,并且學生數量很多,并且,在語文課程之外他們還身兼數職,如擔任班主任、任職校領導等等,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存在一定困難;②老師自身就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傳達給學生的知識不是很豐富,當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很難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家長在認知上存在偏差
就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情況而言,大部分家長對于本國的教育體制存在不認可,普遍覺得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質量更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得到更好的資源,但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最需要的是熟悉的環境,學習母語是他們這個階段最應該做的,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傳輸。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對小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家長的作用非常重要[4]。
三、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性措施探究
(一)進行良好文化氛圍的營建
對于小學階段語文課堂教學傳統文化的滲透而言,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為學生進行良好文化氛圍的營建,讓孩子們從學習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才可以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探究欲望,調動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在語文教學中大部分知識都涵蓋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力量,如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將一些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滲透其中,讓孩子們感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不斷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制定,在某一首古詩詞教學實踐中,若是這首古詩蘊含著非常優美的意境,首先,老師可以采取讓學生大聲朗讀的教學手段對這首古詩進行初步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班級中營建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受到學習氛圍的影響,慢慢的加深他們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5]。例如,老師在為學生進行《小池》這首古詩教學的時候,因為這首古詩中運用了非常細膩的語言將盛夏的景象描寫的淋漓盡致,可以通過朗讀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這種教學形式不僅可以奠定教學基礎,還可以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了解,并且可以進行班級教學氛圍的營建,讓他們在良好的古文化氛圍中,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二)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素材進行深入挖掘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教材內容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素材,知識明顯程度存在差異。為了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老師應該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引起重視,對其進行深入挖掘,這部分傳統文化內容可以與教材內容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在教學實踐中,因為這部分內容可以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的文化知識,同時,還要讓他們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而言,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會受到很大限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難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更不要說對教材內容中蘊含傳統文化進行發現和理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分析,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容,然后,對學生進行引導,將些內容有效的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例如,老師在為學生開展《贈汪倫》這首古詩相關內容的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將整首詩都背誦下來,還要對其中蘊含的深意進行理解和掌握,同時,還要深入分析詩詞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文中蘊含的堅固友情,這種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一種體現。讓學生對朋友之間的友情進行了解,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班級的凝聚力[6]。老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帶領他們對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描繪的場景進行深入挖掘和理解,讓他們從中體會到這種精神力量,進而增強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的有效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因為小學語文教學本身就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老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首先,老師要對這一階段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學習需求有一定了解,進而明確教學活動設計的方向和目標。教學目標除了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傳授之外,還要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就對老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師對這方面的教學進行不斷的探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徐學惠,陳龍玖.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探究[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4,(12):27-28.
[2]陳玲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研究[J].時代教育,2018,(02):185-185.
[3]劉衛衛.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神州,2017,(18):141-141.
[4]朱琳.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好家長,2018,(51):123-123.
[5]孫永志,張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研究[J].課外語文,2018,(10):180-180.
[6]楊彩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59.
(作者單位:濟寧市經濟開發區疃里鎮疃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