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文
摘 要: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美術教育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和完善。在全新的教育發展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要積極迎合教育發展需求進行改革與創新,進一步強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釋放學生天性,注重發散思維的涂鴉式繪畫教學模式的實施,讓學生在高度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愛上美術和放飛思維,充分利用涂鴉式教學法突破傳統美術教育模式的局限,打造高效美術課堂。基于此,針對小學美術教學中涂鴉法的應用進行了探究,旨在為今后教學工作有所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涂鴉式教學;改革創新;發散思維
在小學教育階段,美術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內容,是踐行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涂鴉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而且對于這種隨性活動小學生往往也會給予濃厚興趣。此外,從小學生的能力發展情況來看,在幼兒時期就已經具備一定的涂鴉能力和行為,同時在步入小學后也具備能夠運用一些工具繪畫出事物基本形態的技能,而且在利用工具控制色彩及涂鴉線條等方面也有了一定認知,能夠借助一定的色彩、符號也彰顯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涂鴉式教學法主要就是利用學生自主繪畫意識與表現欲望,為其創設出一個更為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同時給予其更多的鼓勵和引導,幫助學生主動探究,從而激發其濃厚的美術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創作熱情。因此,如何有效引入并實施涂鴉教學法也就成為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大迫切要務。
一、涂鴉法應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必要性
在新課標體系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不僅要注重專業美術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良好審美能力的培養與學生情操的陶冶,還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化的交流與傳承,促進學生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技術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收獲更為全面的發展。在美術課堂上實施的涂鴉式教學法,其不僅是一種單純的美術教學活動,同時對于學生而言也是一種認識世界和表達情感思想的主要方式。在學生涂鴉過程中,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創造出自己的滿足感,這屬于每一位學生都應經歷的天然成長方式[1]。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促使美術教學資源變得更為豐富,而且還有助于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提升,對于學生美術的藝術修養培養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涂鴉式美術教學,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尤為適用。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思維尚未固化,而且美術學習的行為習慣也未養成。涂鴉式教學切實迎合了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需求,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和創新能力,也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與發展。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涂鴉法的應用策略探究
在過去傳統的美術教學中,由于所存在的條條框框往往會極大地制約學生美術思維的發展,使其在美術學習和表現中縮手縮腳,自信心缺失,久而久之失去對繪畫的興趣。因此,為更好地改善這一現狀,就需要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引入涂鴉式教學法,借助豐富多彩的涂鴉活動來幫助學生重拾美術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從而更好地成長。筆者認為,為保證涂鴉式教學法在美術教學中的高效實施,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注重。
(一)開展課堂涂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涂鴉式活動的開展并不是毫無目的地讓學生“亂來”,而是要緊密結合美術課程教學要求及具體的教學內容,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涂鴉活動,從而保證涂鴉的有效性。美術,作為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學科,其突出特點就是需要手腦結合,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對美術材料的認識,還是對美術技能的掌握與運用都是需要在不斷的感受和嘗試中完成的,而涂鴉活動正是學生進行美術探究的最佳途徑。因此,在進行涂鴉式教學中,教師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發展特點,科學地設計涂鴉活動,保證教學的計劃性和目的性。
比如筆者在組織學生進行“線描”相關知識時,在課堂上筆者先安排學生進行3分鐘的自由線條涂鴉,通過自主實踐來感受線條,因為在此環節并未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和繪畫任務,所以學生也是欣然接受。在這幾分鐘的自由涂鴉時間里,幾乎沒有一名學生苦惱做不到[2]。隨后,涂鴉結束,筆者引導學生對剛才涂鴉時的感受進行回味,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線條的感知,如觀感是硬朗還是柔和,手感是頓挫還是流暢……這種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師機械化講讀相比往往更為有趣,而且學生感受也會更加直觀和深刻。最后,筆者又組織學生針對完成的涂鴉作品進行互相想象,觀察并猜想其是什么,同時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及時的肯定與指導,由此促使涂鴉活動變得不僅更加生動有趣,而且也充滿了想象與創意,因而學生也更樂意于參與其中,課堂教學效率大幅度提升。
(二)注重色彩審美,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在小學美術涂鴉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滯后教學模式,不可一味地墨守成規,單純地進行范畫示范和手把手教學,而是要緊密結合兒童的繪畫特性以及學生實際特點,從學生興趣點進行切入,配以多媒體輔助為其營造出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并促進學生視野開闊[3]。關鍵也就需要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并從學生的美術學習需求著手,適當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極具創造性課堂活動,以此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意識鍛煉機會,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比如在“魚兒游游”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課堂上首先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豐富絢爛多彩的海底世界,以此激發學生參與興趣;視頻觀看結束,筆者將課下預先準備好的手工彩紙和畫棒等材料分派給學生,引導其完成一幅“海底世界”的作品。為有效地拓展學生想象力和思維,筆者并未對學生所畫魚類的大小、形狀以及所使用的材料提出明確要求,而是要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進入獨立探索與創新的嘗試中。筆者發現,學生完成的作品也是讓人咋舌,有的繪制了一條長方形的魚,有的則給魚畫了一個桃型的嘴,一幅幅作品之間充斥著學生的豐富想象。
又如在學習“魔幻的顏色”這一課時,筆者并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機械化講讀,而是充分借助多媒體將三原色(紅黃藍)及由三原色配合而成的其他顏色一一展示了出來,借助多媒體展示,學生更加直觀、深刻地認識到了顏色之間的相互調配;基礎知識講解完成之后,筆者又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并給每小組分配好三種原色顏料,要求各小組能夠根據三原色組合出來的新顏色完成一幅繪畫作品。這樣一種課程設計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三種原色,同時也成功地延伸出間色與補色,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神奇。從學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來看,有的學生用樹葉做了拓展畫,而有的學生則做了手指畫,還有很多學生作品根本就看不出到底是什么,但這也正是這一年齡段的兒童畫特點。筆者發現,在整節課堂之中,每個孩子都是充滿自信,認真且享受著涂鴉的過程,看著學生一邊創作一邊歡笑的樣子,再看到他們創造出來的千奇百怪的涂鴉作品,想必這也正是涂鴉的意義,即一切隨心,無所畏懼,不斷創新、不斷想象。涂鴉式教學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對繪畫的信心,同時還促使學生的繪畫天性得到了完美釋放,通過最不加修飾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思想表達,無疑這對于學生良好審美能力的發展是極具促進性意義的。
(三)尊重涂鴉原創,提升學生創作自信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對于學生繪畫作品的評價基本上都是用像和不像或好與不好來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往往會對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進而出現不想動手和不敢畫的現象。對于孩子完成的繪畫作品,如果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維去審視或評價的話,顯然是錯誤的[4]。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段的孩子們,正是培養興趣和鍛煉想象力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這一階段才能發現孩子們的喜好,很多時候,小學生所畫的并不是形象而是想象。涂鴉式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給予了學生想象充分的尊重,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釋放自身繪畫天性。此外,涂鴉式繪畫又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學生可以借助這一語言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描繪到畫紙上,這與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征是高度一致的。在涂鴉式美術課堂上,學生完全可以毫無顧忌自由自在地進行繪畫,由此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動手能力得到了提升。此外,在涂鴉式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原創作品要給予充分的尊重,課堂上要加強教學引導,鼓勵學生發揮豐富想象,秉承一種將錯就錯的態度去對待學生作品,保持學生作品的神秘感和原創性[5]。再次,教師還要與學生家長密切溝通,教育家長學會欣賞孩子作品,并以欣賞和鼓勵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作品,為學生努力創設出一個家庭、學校相統一的良好涂鴉氛圍,從而提升學生的創作熱情與自信,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涂鴉式教學切實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其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成功地為孩子們打開了繪畫的大門,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和自信,而且在培養學生良好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及想象能力方面也發揮出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所以,在后期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涂鴉式教學,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自由、輕松的繪畫空間,進而促使其創造性思維及潛能得以最高效發揮,幫助學生收獲更為全面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琢.淺談小學美術教育中涂鴉式教學方法的實踐:以小學低年級為例[J].美與時代(下),2018(8):135.
[2]陳旭.涂鴉式水墨畫在兒童美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3(5):166-167.
[3]許偉紅.小學低段學生原創繪本制作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9(21):7.
[4]劉月.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2):76-77.
[5]王海濤.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策略淺談[J].小學教學研究,2017(2):76-7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