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語文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以教材為范本習得寫作知識與方法,并通過仿寫、續寫等方式訓練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并以此啟發學生聯系社會現實,關注社會熱點,使其對某一事物或現象展開聯想或者想象,在寫作中傳情達意、表達思想。
關鍵詞:文學閱讀;寫作;任務群;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4-0074-02
引 ? ?言
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新課標中不再用“作文”這一提法作為課程名稱,而是強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個性化的語言,真實地表達獨特的體會與感悟。同時,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幾個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要求學生獲得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實現思維的深刻性、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自身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此,筆者力圖從日常文學作品閱讀入手,探索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有效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部分指出,教師需“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感情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為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以教材為范本習得寫作知識與方法,并通過仿寫、續寫等方式訓練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并以此啟發學生聯系社會現實,關注社會熱點,使其對某一事物或現象展開聯想或想象,在寫作中傳情達意、表達思想。
一、仿寫,選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細節,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力、思考力
高中階段的仿寫不同于初中。初中大體集中在對文章結構、語言運用等初級層面的要求上。高中的仿寫重在素材的選取與思想的表達,學生要善于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細節,并表達對生活的思考、生命的感悟與哲思。為此,寫作素材應源于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或社會現象,但能反映出一定的思考和主題,或頌揚,或抨擊,或詼諧幽默,或莊重嚴肅。在寫作能力層級上,教師要更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能力,使學生有自己的認識,并能通過敘述表達出來。
案例:高中語文必修一課文《故鄉人》。
閱讀與寫作內容布置:模仿“打魚的”這個故事的敘事形式,選取你所熟悉的社會生活中的一組人物群像,刻畫其特征,并體現出你的思考。
這一寫作的難度在于選材,因為它不是對單純的某個人物的事件敘述與描寫,而是一個群像。這個群像既有共同點,也有各自的特點,還能反映出人物特征、某種社會狀態或現實,體現出學生眼中的思考。為此,素材的選擇成為難點。從學生的作品看,很明顯,學生選取了日常生活中極為熟悉的生活場景與人,對其或細致或粗獷地進行描寫,寫出了不同的樣貌特征。例如,“擠地鐵的”“跳廣場舞的”“賣早點的”……寫出社會的眾生百態、情感態度,不失為一篇成功的仿寫作品。可見,這樣的寫作是有效的,學生不僅理解了教材的內容與寫法,更是通過仿寫作業鞏固了學習內容,將視角延伸到自我熟悉的日常生活,發現生活帶給我們的思考。
二、運用“補白法”,以寫促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升思維深度
“補白”原是書畫作品的專用語,是指在作品留有空白的地方“潤色”。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多數名家之作有很多“不確定”和“空白”,就是文本語言的“空白點”。這些“空白點”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和無奈,恰恰是作者不忍點破的韻外之致、只可意會的弦外之音或謀篇布局的獨具匠心。為此,教師可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空白點或生發點,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合理地補上言語、情感以及意境的空白。
對于這些空白,學生若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深入文本,挖掘文本深處,填補作品中的意義空白,使之具體化,并把這種空白填補變成寫作,便能使自己對文本的思考更加理性與深刻。
文章的重點語句往往是學生理解文章含義、體悟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之處。在教學中,教師要能抓住這個關鍵點,設置具有補白作用的以寫促讀活動,它能夠使學生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案例: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并序)》。
閱讀與寫作練習:“登東皋以舒嘯”時陶淵明舒嘯的內容(不少于300字)。
設計意圖:體味陶淵明隱居生活“樂”中的憂愁。
聯系作品內容,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歸隱之后的內心極為復雜,有孤獨、憂愁之情,有樂天安命之情,有矛盾、糾結之情,有人生短暫的感慨。學生只有把握住文章中各段的關鍵句,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復雜的心情,完成此項補白作業。
但在上交的作業中,筆者發現學生在寫作中大多能夠把握文中孤獨、人生苦短的情感,但很少有學生能夠把握矛盾、糾結的情懷。這就需要教師在批改作業之后及時反饋、點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章,抓住關鍵語句,對作者的復雜情感進行深入思考,挖掘表面“樂”的背后那淡淡的憂傷之情[1]。
三、通過續寫、補寫或基于文本內容的想象寫作,豐富對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的感受與理解,發展形象思維
以《阿Q正傳》的教學為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理解出現一些問題,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其無法理解阿Q的精神勝利法。為了更好地理解阿Q這個人物的悲劇性,教師在教學中布置了這樣的寫作內容(北京高中會考試題)。
小說《阿Q正傳》中,阿Q后來因“戀愛問題”被趙秀才打出門外。為討生計,他被迫進城入伙偷盜。辛亥革命波及未莊時,他從縣城返回,雖一向反對“造反”,但見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對此驚恐萬狀,于是也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正當聲稱“造反”并沉浸于幻想之中時,搖身一變為“革命黨”的假洋鬼子揚起“哭喪棒”,不許他革命。趙家遭搶后,無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黨”抓進縣大牢……
魯迅為阿Q設計的結局是被處決。請你發揮聯想與想象,以《假如阿Q走出大牢》為題,續寫后面發生的故事。要求:聯想與想象要符合原著社會環境及人物的基本特點。
這樣的寫作內容,促使學生真讀、真思、真寫,學生不僅對小說本身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能通過敘寫阿Q的故事,感受他的無路可走,更能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切膚之感,理解魯迅思想的深刻。
類似這樣的寫作,都是以教材為范本,從文學作品內容出發,采用不同的寫作策略,或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或訓練學生想象的思維能力,拓寬其思維寬度,使其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可與當代社會實際相結合,引發學生對社會的感受與思考。此時,文學閱讀與寫作的融合就鮮明而突出了。
結 ? ?語
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鑒賞作品的語言特色,把握作品內涵,力求有自己的發現與評價,進而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等。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發揮想象,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角度欣賞作品,以仿寫、補白、敘寫等方式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見解,并與他人分享,從而使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再創造,這對本任務群的學習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林淡丹.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之交際語境教學[J].名師在線,2019(20):48-49.
作者簡介:高笑旭(1970.6—),女,遼寧北鎮人,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北京市學科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