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探究精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體會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問題式合作探究,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注重個性發展,合理開展小組討論。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合作探究;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4-0078-02
引 ? ?言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要途徑,學生學習方式比較被動,這種方式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性。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質疑到解疑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培養其探究精神,是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合作探究精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體會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這種學習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養成,而且能夠將學生真正置于教學的主體地位,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一、合作探究精神培養策略之開展問題式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的理解,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有效提升其語文的學習效率。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是探究的一種方式。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采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分析、探討、交流。開展問題式合作探究一般分為以下五個步驟:一是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二是通過疑問讓學生分組思考和討論;三是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和論證;四是總結各自小組討論的結果;五是教師進行評價總結。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宇宙生命之謎》一課時,教師可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對文章有初步的認知。上課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文章,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感受,并對不理解的語句進行勾畫或標注。其次,教師播放課前準備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視覺感受宇宙的浩瀚,為教學營造良好的氛圍,拋出問題:“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呢?”“生命的存在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即教師明確教學目標。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有生命存在的天體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太陽系中有哪八大行星?”“火星是否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把握。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得出生命存在的四個必要條件: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適宜的水分、適當成分的大氣,以及適宜的光和熱。教師通過對文章的講解,可讓學生了解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其綜合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并不陌生,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實施。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問題入手,學會開拓性思維方式,進而培養其探究精神,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將合作與探究結合起來,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敢于設想、敢于標新立異、敢于表達所思所想,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合作探究精神培養策略之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創設有效的情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興趣助力學習[1]。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中,學生感受更多的是單一、枯燥,這種教學方法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根據文章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課文情境進行有效延伸,進而更好地融入文章情感。
教師應該根據課文情境及內容發展創設教學情境,要有意識地將學生一步步帶入課文描寫中去,即增強代入感,讓文章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仿佛可見、可聞、可賞[2]。例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爬山虎的腳》一文中的第四段這樣寫道:“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讀到這里,有些學生不禁會問:“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由直變彎呢?”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他們無法理解細絲變彎是為了更緊地貼在墻上,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仔細觀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引導學生善于思考。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冬天下雪時,同學們走在路上,腳趾會有什么變化呢?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回憶和體驗,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在下雪天路面比較滑的時候,人們會本能地彎曲腳趾,想要牢牢地抓住地面,以防自己摔倒。由此,學生就明白了爬山虎細絲由直變彎的原因。于是,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爬山虎真聰明”,同時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從小學語文學習開始,將生活和學習有效地聯系起來,并為學生創設情境,讓語文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三、合作探究精神培養策略之注重個性發展,合理開展小組討論
新課標要求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教育的根本,尊重學生的自我發展,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并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任務,這樣更加符合教育的初心[3]。受到小學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其充分思考的時間,對學生不明白的問題,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交流,對答錯或是回答不完整的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補充和改正。問題回答錯了,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表達,這樣既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又寓教于樂,發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和《望洞庭》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讀。合理分組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分組時教師應該注意學生間的互補性及個性特征,一般可將4~6人分為一組,每個人都在組內擔任相應的角色,隨機互換角色,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論,這樣能更好地促進小組成員間的幫助和進步,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在編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小組中成績優秀、中等、偏下的成員都有,也要保證男女生人數相當,搭配合理。通過詩文研讀,學生可感受作者筆下祖國山水的多姿多彩、如詩如畫。之后,教師引入討論話題,結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表達出對祖國名山大川的印象和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討論的話題應當以優化教學內容為目的,讓教學內容更具有延伸性,由性格內向不愛表達或學習成績偏下的學生首先發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以便及時補充和完善教師布置的問題,最終也由不善言辭的學生進行總結性陳述,盡力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論,并在討論中有所收獲,得到發展。
結 ? ?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合作探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不過,雖然合作探究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關注和運用,但是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合作探究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引導學生真正地愛上語文學習,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從而使合作探究精神真正貫穿于語文學習,激發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會合作探究在語文學習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梁柱.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2017(12):124.
汪小美.激勵自主學習 打造有效課堂——構建小學語文自主高效課堂的再思考[J].語文知識,2017(24):40-41.
馬瑛.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J].名師在線,2019(28):28-29.
作者簡介:柏葉萍(1991.2—),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