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閱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繪本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材料,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能夠激發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進而讓學生學會閱讀、深入閱讀并愛上閱讀。本文就繪本閱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生;繪本閱讀;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4-0081-02
引 ? ?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越發重視素質教育,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階段。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知識體系較為復雜[1]。語文學科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閱讀。閱讀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在閱讀中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和影響,無法集中注意力。繪本閱讀的引入,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感官體驗和情感體驗,促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閱讀。繪本是一種將文字和圖畫結合在一起的圖文形式,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資料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畫,將復雜的語言轉化為簡單的視覺體驗,更適合低年齡段的學生閱讀。
一、合理選擇內容,激發閱讀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在選擇繪本閱讀材料時,要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繪本,確保繪本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相契合,從而激發學生對繪本閱讀的興趣,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教學《動物兒歌》一課時,首先,筆者帶領學生將這篇課文閱讀一遍,讓學生對所提到的動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設置問題:“同學們,除了課本中提到的動物,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什么動物呢?”這個問題非常符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生活實際。在日常生活中,動物是隨處可見的。聽到這個問題,學生就會展開積極地思考。有的學生回答:“我們家有一只兔子,特別可愛!”有的學生答道:“我在動物園見過老虎!”還有的學生說道:“我見過老鼠。”然后,筆者將繪本《可愛的鼠小弟》引入課堂,帶領學生一起閱讀。這套繪本一共有六本,每一本都講述不同的故事。在《鼠小弟堆雪人》中,就講述了鼠小弟與朋友們一起滾雪球、堆雪人的故事,可是他的雪球、雪人總是沒別人的大。滑雪的時候,從來沒滑過雪的他還骨碌骨碌地滾了下去……在這個繪本中,鼠小弟的形象跟學生日常生活中看見的老鼠的形象完全不一樣。繪本中的鼠小弟是可愛的、有趣的,學生閱讀這一繪本后,會對各種動物的形象有更加生動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學生不斷成長。
二、應用多媒體設備,豐富閱讀形式
大部分的繪本閱讀以學生閱讀紙質繪本為主。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設備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能夠將抽象的語文知識具體化和生動化。因此,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可以在繪本閱讀中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豐富繪本閱讀形式,拓展繪本閱讀內容,進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更多課外知識。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媽媽睡了》一課時,首先,筆者帶領學生總結這篇課文的意義。這篇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于是,筆者設置問題:“同學們,這篇課文的內在含義是什么呢?”有的學生回答:“這是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愛。”其次,筆者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讓學生觀看,這樣就可以讓所有學生的閱讀進度保持一致。這個繪本所表達的主題也是“愛”,與課文《媽媽睡了》一樣,涉及孩子與母親間的親情。學生在閱讀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之后,能夠從大兔子與小兔子的對話中明白母愛的偉大和可貴。最后,筆者再提出疑問,將本節課的意義進行升華:“同學們,在生活中,父母是如何表達對你們的愛的呢?”聽到這個問題,學生會積極回憶以往生活中父母所做的一些有關“愛”的事。有的學生回答:“有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突然下起了雨,爸爸寧肯淋雨,也堅持把傘給了我和媽媽。”還有的學生說:“不管刮風下雨,爸爸媽媽總會一起接我放學。”所有學生回答完畢,他們就能夠了解其他同學的爸爸媽媽所做出的一些溫暖的事情,從而使學生加深對父愛、母愛和親情的理解,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會感恩。
三、巧用誦讀方式,增強閱讀情趣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開展繪本閱讀時,如果僅僅讓學生反復地閱讀繪本,而不采取措施讓繪本閱讀變得趣味化,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對繪本閱讀的興趣,甚至對閱讀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巧妙地應用誦讀方式,增強繪本的閱讀情趣,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不僅能夠提高繪本閱讀的效率,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筆者會先帶領學生閱讀一遍課文,再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段蝌蚪轉變為青蛙的視頻,讓學生了解蝌蚪的成長史。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播放視頻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接下來的閱讀和學習。學生觀看這個視頻后會產生疑問:“老師,為什么蝌蚪沒有腿,而變成青蛙后就有腿了呢?”對這個問題,筆者這樣解釋原因:“蝌蚪的成長是一個變態發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它的尾巴會消失,然后長出腿。”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學習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筆者又引入繪本《我爸爸》,采取逐頁翻閱的方式讓學生對其中所表達的內容進行誦讀。看到第一張圖片時,筆者詢問學生:“這個爸爸在干什么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哈哈,他在做鬼臉!”然后筆者再問:“你們覺得這位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有學生回答:“他一定很快樂!”在問答的趣味環節,學生能夠保持學習熱情。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對繪本中的內容進行誦讀:“這就是我爸爸,我爸爸真的很酷!我爸爸什么都不怕,連壞蛋大野狼都不怕。 他一跳可以跳過月亮,還會走鋼絲,而且不會掉下來。他敢跟巨人摔跤……”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深化對繪本內容的感知,產生更強的情感共鳴。最后,筆者組織學生將自己爸爸的形象畫出來,寫上一句想對爸爸說的話。通過誦讀和繪畫,繪本閱讀就具有了趣味性,學生的熱情高漲,從而提高了其繪本閱讀的效率。
結 ? ?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對繪本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利用繪本開展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繪本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審美和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梁俊濤.在圖文并茂中實現深度閱讀——基于故事繪本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名師在線,2019(17):38-39.
作者簡介:汪瓊(1979.6—),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