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琴
摘 要:教育主要是為了讓人類借助知識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在生活中運用,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現階段,教育對實用性極為重視,傳統的應試教育不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而是要積極讓學生學會結合所學知識,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或在生活中學會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妨采取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語言生活化、教學問題生活化、作業生活化等具體教學措施,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教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18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32-01
一、改變教學目標,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
新課改實施近20年,語文教師已經形成將語文學習同生活聯系起來的教學理念,試圖讓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踐行語文實踐活動,獲得語文能力。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有意識地滲透源于生活實際的語文學習素材,這些學習素材學生在學校、在家庭、在周邊的環境中都能觸摸得到,使得學習具有親近感。以《秋天》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為學生展示兩個黃色皮的柚子,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是老師今天在學校旁邊的超市購買的兩個柚子,我覺得‘柚子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們看來,秋天應該是什么樣的顏色呢?”待學生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再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秋景圖,并播放《秋日私語》這首歌曲作為背景音樂,教師為學生朗讀課文,之后對學生說:“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進入到這首描寫秋天的詩歌之中吧!”
二、教學語言生活化,增強親切感
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離不開教師生活化的教學語言。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做足語文教學備課工作,在教學環節中積極將生活化的語言融入課堂教學中去。這不僅是教師語文課堂駕馭能力的體現,更是教師語文教學素養的體現。以《找春天》一課為例,教師不妨同學生一起聊一聊春天的花花世界的話題,讓學生能敞開心扉地同教師交流。教師先提問:“春天到來,同學們能想到什么樣的美好畫面呢?”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自然就會感受到春天的那般親切,于是有學生會積極地回答道:“春天萬物蘇醒,柳樹抽出了新芽!”“春天陽光明媚”……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給予肯定,之后告訴學生:“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聽了你們的描述,老師都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們一同去欣賞春天美麗的景色,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同學習《找春天》這篇課文,看一看在作者眼中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利用生活化的語言交流,能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三、教學問題生活化,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問題能引導學生思考,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容易被教師的提問所難倒。若是可以密切結合問題和生活中的問題與生活中的內容相聯系對學生進行引導,則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為此,教師的教學問題應既要考慮教學內容,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性格特點、閱歷等因素。以《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生活中的霧霾現象等環境問題給予學生引導,加深其對生活環境惡劣的感受,之后和文章中的內容相結合向學生提問:“若是現在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在討論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想到了從地球上搬出去,到其他星球生活……通過討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有效調動,思維異常活躍。之后教師再向學生講解課文,效果更為顯著。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培養知識應用水平
在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中,還應注重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業。在作業布置環節中融入生活化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同時,還能對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進行培養,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風箏》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完本課后,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放一次風箏,由此加深學生的生活體驗,并讓其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對文中描述的內容進行感受和理解。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性有效激發和調動起來,使課堂教學氛圍更為活躍。教師借助不同生活化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并對學生教學的主體性予以尊重,給予學生引導和幫助,能加深學生對語文課程教學知識和內容的感悟,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劉麗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淺議[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刊),2017(4):92.
[2]潘巧花.淺析對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學周刊,2018(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