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嫻
摘 要:數學核心素養是在小學數學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概念,其倡導能夠站在數學核心素養的維度來開展各項改革工作,確保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可以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鍛煉。作者作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積極關注自身數學教育改革成效,結合實際教育教學經驗,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改革之道,以期在不斷總結歸納中找到更有針對性的改革方向,為實際小學數學教育改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2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66-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十大核心概念,這是未來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基調,由此小學數學教師開始實現自身教育目標的調整,而核心素養的培育就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改革的重要風向標。也就是說,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程需要在以數學核心知識為載體的框架中,實現對學生數學核心能力、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態度等綜合培育,由此為可持續的教育發展夯實基礎。
一、崇尚真實化,確保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可以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環節,創設對應的情境必須要保證真實性,融入真實的話題、真實的情景、真實的條件等,才能夠使學生進入相對真實的問題解決的環境中去,由此去尋求對應的問題答案;才能夠真正實現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和鍛煉。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課程教學中,教學的目的為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尺子上的單位,并且能夠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做好對應物體的測量工作。為了確保實際教學目標得以實現,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如下:首先,要求學生回憶自己身邊有哪些與長度相關的單位。學生進行交互之后,將自己想到的相關事物闡述出來,比如有學生說自己用的本子長度是15厘米,此時教師進行設問:“厘米?那么我想一想長度單位是怎么來的呢?”接著引導學生來認識尺子,觀察尺子上刻度,并讓學生去尋找1厘米的長度,用手來進行比畫,接著教師進行一一講解。等學生對尺子的刻度有清晰了解之后,教師設置對應的問題情境:“請使用自己手中的尺子測量一下自己手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和圖釘的寬度,看看都是多少?”依照學生的測量結果,實現對應問題情境的創設:“現在我這里有一把損壞了的尺子,2厘米以前的刻度都不見了,請使用這把尺子去測量小紙條的長度。”此時,學生可以相互探討如何去使用殘缺的尺子來進行長度的測量。這樣的問題情境在實際生活中是很常見的。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問題升級之后的考驗,然后學生開始思考:2~3厘米是1厘米,使用殘缺的尺子測得的長度為5厘米,但是尺子的刻度少了2厘米,此時進行減法計算,就可以計算出紙條的長度為3厘米。
也就是說,學生核心素養的落腳點是其能夠將自身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并且慢慢將這種運用行為演變成習慣和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殘缺的尺子是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的問題,融入這樣的真實性案例,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其進入主動探究的狀態。
二、推崇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要確保實際的教育教學方式的不斷調整和改善,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格局,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其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數學知識探究方式,獲得更加理想的學生效果,實現自身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和培育。很明顯,針對小學數學教育現狀,教師應該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確保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論。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時分秒”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高度重視教學方式的調整和改善,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創設出了多樣化的教學格局,使得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教育教學格局中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由此實現時間辨識能力的良好鍛煉。
其一,合作學習法,要求學生以分小組的方式來觀察一分鐘過程中秒針、分針的變化情況,思考時鐘上面的刻度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在小組的環境中,每個組員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全體的參與性達到了良好的狀態,學生們在這樣的觀察活動中也開始認識到秒針與分針之間的關系,這為實際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其二,自主學習法,可以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來進行,要求學生使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記錄好自己的一天,學會寫學習日志。通過這樣的日志記錄,學生可以準確看出每天學習花了多長時間、玩耍花了多長時間、吃飯花了多長時間、睡覺花了多長時間。這樣的課后任務完全可以以自主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在這樣的任務中,學生自我知識的認知會得到提升,對時分秒的認知也進入實踐應用的層次。
上述案例中僅僅涉及了兩種教學方式,實際上,在很多知識點教學的時候還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學策略,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在更加理想的學習格局中實現自我素養的培育,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不斷去反思和總結。
三、課程兼容化,增強學生學科的體驗性
既然要達到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就不能局限于課程資源,還需要融入更多的課程內容,由此使得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開闊其數學視野,使其學科素養得到更好的培育和鍛煉。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懂得改變以往將教科書作為權威的思想觀念,積極借助各種方式獲取更多的數學教育教學資源,引導課程體系朝著兼容性的方向發展。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知識點學習為例,為了增強實際課程的趣味性,教師應積極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動漫資源來輔助教學,以增強學生學科知識的體驗性。首先,教師創設對應的動漫情境:“熊大、熊二和光頭強參加滑雪比賽,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都處于同一個起點,半小時之后,三個人展現出不同的比賽狀態,在不同的位置,一個小時之后又出現了不同的比賽情況,三個人的位置有所變化,請觀看動漫影片,然后回答:在半個小時之后,光頭強在熊大的哪個方向?熊二在熊大的哪個方向?”在影片觀看結束后,分別展現出兩個時間段的比賽情況,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標記出三個主人公的位置,接著按照要求回答對應的位置方向,此時學生們可以相互探討和交流,使得實際的數學知識體驗進入更加理想的狀態。在實際條件允許的背景下,教師還可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演繹對應的動畫,在演繹的過程中要求不同的學生要說出自己的位置,在這樣的游戲格局中實現實際數學知識的深度學習,這也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教學模式。
很明顯,原本的課文中多數都是靜態圖片,趣味性不強,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從學生興趣入手,拓展實際的課程資源,將網絡資源、自己設計的資源融入課堂中去,由此使得實際的數學教育進入全新的格局,而這些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四、評價過程化,驅動教育環境的素養化
核心素養的培育,除了需要改變教學思維、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還需要積極改變傳統的數學成績評價機制,不要單一地從筆試測驗的角度來權衡實際數學成績,要從更加全方位的角度來進行權衡。在此節點,教師可以將表現形式評價融入其中,關注學生學習的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將學生教學中的發言行為、做筆記行為、做作業行為、考試行為、實踐參與行為等都融合進去,確保實際的評價展現出其多層次、多角度的特點。
比如,在布置同樣作業的背景下,部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對應作業,可能實際的準確率不高,但是對這種學習態度,教師應該懂得以贊揚的態度去面對,由此激發這類型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這就是學習態度進入評價機制的集中表現。此外,在解答部分數學題目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答思路,這可能與實際教育教學的內容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但是如果其能夠真實地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對其進行表揚,并且將其納入實際的評價結果中去,反饋為學生學習創新能力強,這也是實際評價格局得以改善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合理設置學習態度、考試成績、學習過程表現等在實際評價中的比重,依照實際情況進行不斷調整和改善,由此使得實際的評價行為開始朝著更加全面性的方向發展和進步。最后,在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需要實現評價主體的調整,將學生自身、教師、家長等都考慮進去,并且使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的綜合方式,確保實際的評價體系朝著更加有效的方向發展和進步。
由此可見,實際評價方式的改善,對小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對于學生而言,其可以明確自身的學習行為的發展方向;對于教師而言,其可以改變以往功利性的應試教育價值觀,確保自身的教育行為是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不是朝夕就能夠完成的,這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積極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實現教育教學思維意識的轉變,將數學核心素養細化到實際教育教學中去,改變以往“灌輸式”教育的思維,確保實際的教育教學改革朝著更加切實的方向發展;實現實際核心素養數學教育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處理好課程內與課程外資源之間的關系,確保實際的課程是有利于實際核心素養培育的;實現實際教育教學策略的調整和改善,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論,將各種教學方法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去;實現教育教學評價機制的調整,確保評價朝著過程性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亟須改善和調整的重要環節。
當然,上述教學策略效益的發揮,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和歸納,并且尋求解決策略,由此才能夠確保實際核心素養培育落實到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公丕軍,張 晶.淺談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1):6.
[2]曹培英.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7(2):74-79.
[3]洪 亮.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中的滲透路徑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7(6):72-74.
[4]陳凌芳.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