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麗芬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數學課程中的許多知識點都能在生活中尋找到應用途徑,因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也應成為許多教師所追求的理想教育模式。在該模式中,小學數學教師需將生活化元素貫穿于備課、教學、評價三個階段,以生活化教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以生活化情境帶動課堂教學氛圍,再以生活化實踐作業來檢驗學生學習成果,以給予學生全面、客觀的評價,最終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生活元素;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2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74-02
由于大班制授課和作業式評價的教學模式影響,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性質比較少,數學與生活脫節情況嚴重,這也造成許多學生中出現了“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縱然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生活化元素在數學課堂中運用的重要性,但在課堂實踐中由于對生活化理念認知有偏差,對生活化元素數量把握不足造成了兩個常見問題:一是許多教師未認識到生活化對數學課堂的重要性,這部分教師在課堂中以教材為授課全部內容,而未引入與素材相關的生活化案例;二是一些教師雖已經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價值,但是選擇的生活化素材與學生實際經驗存在偏差,其教學素材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這也導致了許多學生在課堂中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參與度低等種種問題。
隨著當前小學數學教材生活元素的融入,大量源于生活的教學素材為小學數學課堂增添了學習樂趣。教師需要有效利用當前教材的生活元素,積極有效地融入教學情境素材,在課前備課、教學課堂、有效評價環節中,滲透生活化的數學元素。為此,教師應認識生活化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的具體運用,從素材選擇、素材融入、素材檢測等各個環節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才能將數學課堂與生活元素有效融合,打造高質量的生活化課堂。筆者結合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從教師課前備課、課中教學、有效評價這三個環節中,就生活化數學元素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問題進行了有效探討。
一、細化備課環節內容,增加生活化知識素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載體,每位教師在備課環節都需要對課本中已有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優化改造,將多樣化的教學元素整合在一個課堂之中,同時也將生活化理念融入其中。人教版教材經歷了多次修改,其所選用的案例和課程導入情境已經逐步貼近生活情境,與學生實際生活比較接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深度解讀,對部分案例要融入學生的角度考慮,可以換成一些學生熟悉的情境,諸如數字、生活場景、說話方式等的轉變。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中的“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是典型的生活化問題,以身邊經常參與的植樹活動作為案例素材,在探索植樹活動奧秘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又如,對“小數除法”知識點,教材中選用了王鵬同學晨跑的案例,該案例也比較貼合學生日常活動,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項運動,因而也比較容易調動學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這個生活素材,如改一下生活場景活動、替換一下人名或者運動項目等。因為課本素材中也有一些局限性比較強的案例,缺乏時代氣息,所以許多學生并不感興趣。再如,“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教材中有一道題目:“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每小時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在這道題目中,編者所選用的案例素材已經沿用了許多年,是行程問題的典型案例,但并不貼合學生的生活,因而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為此,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對案例稍作修改:“老師今年春節乘坐了從莆田到上海的動車,一共乘坐了7小時30分,已知動車組時速為230千米,大家可以由此計算下莆田到上海的距離嗎?”修改之后的題目選用了生活中真實地名,并且將當今流行元素“動車組”加入其中,選用的數據真實,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學生的積極性容易被調動起來,進而能努力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方案。
以上的備課過程是基于現有教材案例,并對其進行改變,從而得出了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但在教學中還容易出現一個問題,書本中教學案例都與生活相差較遠,此時就需要教師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安排設計相應的教學課例,并將生活化元素融入其中。每個學生知識背景不同、理解能力有所差異,因此,教師需要在摸清學生數學基本功的前提下,選擇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內容,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比如,在學習“簡易方程”章節時,學生最大難點則是難以突破“用字母表示數字”的難關,為了讓學生理解方程式中x和y的意思,教師在備課時有意增設了“撲克牌講解”環節,即以生活中常見的撲克牌為研究對象,將學生習以為常的撲克牌中“A對應1,Q對應12,K對應13”的知識點與方程中的x和y進行類比,降低了學生理解上的難度,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由此可見,備課環節是教師篩選和編輯生活化教學素材的前置環節,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該階段,教師應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根據教材已有內容,對現有材料進行再創造、再利用,將生活化元素搬到課堂之中。
二、靈活課程教學設計,融入生活化教學元素
雖然教師設計了許多生活化課例,但是這些課例缺乏數學情境的串聯,其價值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教師需根據案例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生活化情境,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也能找到一份親切感,從而靜下心來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具體來說,高質量的生活化情境應符合以下三項標準:一是情境必須與數學本質相結合。許多概念性的問題仍然應從概念理論著手,生活化情境知識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理論中的一些重難點,不應有喧賓奪主之嫌。二是生活化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即以貼近生活的情境問題來誘導學生深入思考,以建立起完善的數學思維體系。三是生活化情境應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符合學生常識認知。既要立足于生活化元素,又要對其進行改進與創造,使該情境兼具教學價值和生活趣味。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章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三角形具備的“穩定性”特征,教師在課程中設計了“誰是小木匠”的環節。教師為學生找來一把搖搖晃晃、很不穩定的椅子,這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此時,教師提出問題:“誰能想想辦法將這把椅子加固一下?”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有的學生選擇橫向添加支撐木條,也有學生選擇豎向添加支撐木條,但是都未取得預期的穩定效果。這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了一位木匠的加工方法,即用一條斜木條與椅子腿形成一個三角形,在嘗試了木匠的這種方法之后,許多學生發現椅子比之前的穩定了許多,進而他們又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效果,從而引出了“三角形穩定性”的話題。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選擇了常見的木匠加工桌椅的情境稍作設計,把該情境與本節課將要學習的“三角形”問題融為一體,利用現實情境一方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又讓“三角形穩定性”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既方便又形象。當然,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生活中的圖片,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思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三、豐富學習評價體系,選用生活化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數學教學的最后一環,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既然生活化教學理念需要貫穿數學教學始終,那么教學評價也同樣需要采用生活化的評價模式,以保證課堂教學最終達到生活化教學目標。在傳統的數學評價中,教師多以試卷形式來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在試題中多以客觀題為主,學生的答案正確則分數高,答案錯誤則分數低。這種評價模式也就引導學生將學習目標設定為掌握數學知識和技巧,而不關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針對上述的問題,生活化評價模式則需要對傳統評價模式進行改進,將卷面考核作為評價的一部分,將日常實踐活動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參考,這也意味著學生在注重數學知識、數學技巧學習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即將數學知識延伸至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授完四年級的“折線統計圖”知識點之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道課外實踐作業:學生需要每天記錄下當天的溫度,連續記錄兩周,在結束之后根據每天記錄的數據繪畫折線統計圖,并且根據該統計圖寫一小段兩周天氣變化情況匯報。由于這兩周氣溫變化比較大,因此,學生的折線圖起伏情況也很明顯,里面蘊含的信息也比較豐富,這對學生來說是較大的考驗。學生在完成課外實踐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培養折線統計圖繪畫、信息解讀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數據分析能力。因此,教師也可以將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融入生活之中,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對生活的影響。其實,很多數學實踐性作業都需要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參與生活實踐的過程中更能思考生活中的數學。
在實踐性作業評價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實踐因素,將其加入數學評價中;教師還要考慮到評價內容的構成,其中既包括智力性因素,也包括非智力性因素。這樣的內容構造一方面可以幫助班級中的“學困生”逐漸培養起對數學的自信,克服數學中的難題。另一方面也是在糾正學生錯誤的數學習慣,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在評價機制和評價內容都做出改進調整之后,該評價模式才可以貼合生活化教學的需求,才可以對學生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
綜上所述,在生活中選擇數學素材,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之中,這是數學教學的應有之意。教師需拋開傳統“照本宣科”式的教學理念,多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化元素,多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拓展生活實踐,在生活中檢驗數學的真知,真正地實現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從而突破傳統數學教學思想的禁錮,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
參考文獻:
[1]董文功.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新校園(中旬刊),2017(12):136.
[2]王建華.生活化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學主題式探究教學[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7(9):37.
[3]高禎禎.淺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生活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162-164.
[4]朱飛飛.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一道畢業水平測試題引發的反思[J].教育觀察(下半月刊),2017(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