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良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成為小學教學的重點。尤其對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依舊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研究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小學生正處于社會認知、知識認知的初級階段,他們的思考方式更加感性,是充滿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因此,小學階段的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學主要通過生活實踐提高學生對數學基礎的認知,這種教學方法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夠有效推動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首先,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情境創設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立足以課本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學生所熟悉的、能夠理解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比如,在進行單位長度學習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在開始上課前給學生分發長短不一的餅干,通過直觀的實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單位長度。
其次,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游戲學習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開展討游戲學習的過程匯總需要是做到循序漸進,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探索當中,給學生設置難度遞進的任務,讓學生在游戲中對知識進行了解和學習。比如,在進行“時、分、秒”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時針、分針、秒針,并根據教師的要求擺出時間或者進行轉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認識鐘表,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二、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創新精神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如何主動提問。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在課堂上主要通過聽老師講來獲取知識,每一個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生要記住它而不是記住它怎么來的,這導致學生逐漸形成固化思維,失去了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首先要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過早地給學生提供正確答案,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索,對學生的探索過程保持積極鼓勵的態度,給予學生更多的信心,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其次,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困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疑問講出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養成主動提問的習慣,從而活躍思維,在不斷的提問中獲得新的靈感。
比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過程中,學生對運算法則只有簡單的記憶,那在進行含兩級運算的三步運算式題的運算時就容易出現順序錯誤的問題。當老師發現這一問題時,首先要做的不是糾正學生,而是通過溝通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針對學生的疑問給出解答。在學生能夠理解基本運算法則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除了教師演示的解答方法,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算出準確的答案?為什么不一樣的解答過程能夠得到一樣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三、轉變教學模式,培養創新意識
要想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有效提高,教師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思維和方法進行相應的突破。凡事都具有標準答案的傳統教學思維注定無法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只有教學過程中更具有開放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進行統計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以前在黑板和課本中演示的摸小球案例實體化,為學生準備相應的道具,讓學生自己摸球,切實地了解和感受可能性與概率。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效果。
四、理論與實踐融合,聯系實際生活
只有實踐和理論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不同的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在學習分數知識時,學生對分數沒有實際概念,教師可以以西瓜為例,在購買西瓜時買半個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分數的含義并且將其表達出來。這樣的情境創設能夠讓學生將生活和理論聯系在一起,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入手,將學生生活實際與數學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文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0):64.
[2]張明珠.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93-94.
[3]陳清華.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與策略[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2018: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