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學生的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促進學生德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開展德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但傳統應試教育填滿教學的縫隙,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和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日漸突出。本文重點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實施高效課堂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52-02
引 言
高效課堂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效率較高、效果較好且取得教育教學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教育發展的新方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更新,但與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能提高、可進步,是初中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發展現狀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學科體系中的一門重要科目,對學生德育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家長與學生存在一種錯誤的思想觀念,認為這是一門死記硬背的科目,考試前只要稍微花些時間記憶相應的知識點就可以取得好分數。所以在日常學習中,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投入的時間比較少,這對課堂教學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另外,授課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仍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一些新的教學理念還在原地徘徊,教學中不能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枯燥知識趣味化、深奧道理通俗化,“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還不能很好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1]。這對高效課堂的構建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二、構建高效課堂的方法、途徑
1.多媒體教學,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已經全面應用到初中教學活動中。借助多媒體展開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將所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些知識較為抽象,初中生的認知能力還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則可以讓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第二小節中的“肖像與姓名中的權利”,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權與姓名權,侵害公民的肖像權與姓名權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公民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還具有維護他人姓名權與肖像權的義務”。上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影視明星的圖片,同時向學生介紹姓名與肖像的定義、作用,逐漸引導學生理解“肖像權”與“姓名權”的定義,向學生展示相應的侵權案例,讓學生小組間自由討論,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2]。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如在圖片或是視頻展示環節,選擇學生比較喜歡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討論。
2.分組討論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在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起一定的引導作用。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為主,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溝通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結合學生認知能力與學習特點,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每組4至6個學生,課堂上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組內討論。這種教學方式具有信息源多、信息交換量大的優勢。小組合作探究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受教師的限制少。為更好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尋找答案。討論結束后,小組間進行展示,對于表現較好的小組,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鼓勵。
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在承擔責任中成長”,本節課主要分為以下三節內容:“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學生瀏覽完課文后,布置以下幾個討論題目:“個人與集體之間是什么關系”“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有怎樣的關系”“作為學生,我們應該關心集體嗎,又該如何關心我們的集體”,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通過組內討論,學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這一小節的重要知識點。總而言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互動討論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小組合作能力。
3.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課本中的理論知識是對實際生活的總結。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有些學生認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沒有聯系,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不能完全按照課本編寫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一定的時事新聞,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初中生的好奇心較強,對陌生事物比較感興趣。新課開始之前,教師為學生講解與所學內容有關的時事新聞,可以逐漸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拒絕誘惑”中的兩節知識分別為“身邊的誘惑”“學會拒絕不良誘惑”。課前,教師為學生播放視頻或提供一些圖片資料,向學生展示身邊常見的誘惑,如“毒品”“游戲”“非法獲取的金錢”等。學生熟悉身邊常見的誘惑后,向他們展示相應的案例,讓學生對案例中所出現的誘惑進行分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完成后,還可以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對新聞案例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內化所學知識,了解更多的社會事件,從而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4.改變傳統的課程評價模式
教師需要積極創新評價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用成績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側重結果性評價。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要更加重視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將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納入考核,在教學活動中實施分層評價,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同時,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在小組討論或活動中,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絕不可以批評甚至挖苦學生,而應該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讓他們能獨立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成就感,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結 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與時俱進,將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打破傳統教學局限,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所教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而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楊樹德.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64-65.
尹雙根.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J].新課程研究,2019(16):39-40.
作者簡介:瞿紅美(1974.8—),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