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曉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由于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展和志趣、特長等不盡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這樣以來,可以增強優生的憂患意識,激發中等學生的上進動力,同時也是對差生的一種激勵,最終使班級里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競爭局面,充分地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培優;全面發展
一 分層備課
分層備課就是按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標為依據,結合課本內容,寫出分層次的教學方案。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備好課的第一環節,最低層次的目標也應達到課標的基本要求,較高層次的目標應達到課標的較高要求。對于學習能力特強的學生應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們得到充分的發展。分層教案中應有具體不同的課堂活動程序和不同的課堂練習,并作出不同的作業內容和作業 要求。
二 分層授課
分層授課是對過去“一刀切”的教學模式的重大改革,體現出既能面向全體 ,又能因材施教的教學要求。課堂組織必須面向中等生,兼顧優、差生。
(一)復習引入。在新課之前,提出幾個難度不同的小問題,或出幾道小題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解答,并由此檢查上節課的目標落實情況。經簡單的點評之后,相應地提出與本課有關的新的問題,巧妙地過渡到新課內容。
(二)講清目標,分層落實。出示課題之后,首先簡要地向學生說明本節課要落實的基本知識點以及相關的教學目標。然后,分層次地布置學生去自學閱讀相關的內容。教師要積極做好輔導工作。同時注意觀察動態,鼓勵學生積極提問。教師應視情況逐一答疑,或把多數同學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失時機地提出來,組織學生共同討論。討論之后,教師作出必要的補充或小結。
以講授“完全平方公式”一節內容為例。
對于公式的引入我是這樣處理的。由于前面已經學過平方差公式的推導,所以本節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導過程可以在教師的引發下,由學生自學完成,并由一位中下程度的學生上臺板演,而教師只作簡要地點評。由于難度不大,各個層次的學生基本都能獨立完成,把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 獲得成功的喜悅。
例1中共有4個小題:①(a+3)3;②(y-)2;③(-2x+1)2;④(-3x-4y)2。對于①②小題,每個學生基本都能獨立做出正確的答案。而對于解③④小題時,許多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到底是運用兩數和的平方公式去做,還是運用兩數差的平方公式去做?這時我抓住時機,把問題明確地擺出來,組織他們進行討論。于是,學生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興趣極高。經過激烈地討論和爭議之后,我又向他們指明,不論是應用兩數和的平方公式計算,還是應用兩數差的平方公式計算,關鍵都是必須弄清究竟是哪兩個數和的平方,或者差的平方。這樣,心中的疑問便消除了,對于公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之后,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有關知識進一步深化,加強難度,并配置相應的習題,以滿足高層次學生的需要,使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更上一層樓。
三 分層練習
如講授“完全平方公式”時,對于中等或中下程度的學生的練習配置,要以課本習題為主。同時因為本節習題內容較少,難度不大,若僅限于課本內容,部分優生很快就能掌握了,于是就會產生悠閑自在的感覺,甚至會有自滿的情緒滋長,所以, 我對這些優等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擬了下列思考題:已知①x+y=5,xy=4,求x2+y2的值;②已知x-y=,xy=,求x2+y2的值;③如何運用完全平方公式計算(a+b+c)2。這樣為部分基礎好,接受能力強的有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 分層測試
考試是測試、評估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通過考試結果的分析和總結,將對調整教學節奏,改進教學方法起到反饋作用。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習層次的差異,要求一份試卷應具有多重測試功能。例如,卷面設計可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同時,改原有試卷“百分制”為現有的“(100+20)分制”,必做題為100分,選做題為20分,但仍以60分為及格分。這樣的設計再次體現了面向中等生,兼顧優差的教學方案。使中下水平的學生不會考得太差,甚至于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同時,增強了大部分中等生的自信心,促使他們向優生靠近的決心;由于選做題部分加大了難度,綜合性較高,可以使優生有充分發揮的余地,有利于智力的開發,而又不至于產生自滿的情緒。
我近年的實踐證明,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是當今實施素質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確實能充分地調動全體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優生,有利于大面積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梁玉新;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教學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0年35期
[2]趙宣;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培優輔差”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35期
[3]李軍;初中數學分層教學視角下的教學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