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丕龍
摘 要:數學是一門具有思考藝術的學科,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調動思維的積極因素,并在探究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完成知識的學習。高中數學正處于學生需要復雜思考和綜合判斷的階段,如何讓學生學好這門學科,使學生的頭腦積極正確地開展工作,教師需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方法;教學情境
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所學知識的難度也在不斷地加大,表現在數學學科上,就是思考的深度加深、環節增多、綜合性和復雜性加大。高中數學就處在這樣一個需要學生復雜思考和綜合判斷能力的階段,因此在教師的教學上,不能再采取簡單的方式,而是要用相應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另外,隨著數學難度的增加,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很容易因為沒有成就感而對數學失去興趣,加上各種干擾因素的增多,很多學生就放棄了對數學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制定合理科學的數學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持續學習并有所收獲。
一 利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與生活本身是存在著天然聯系的,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是來源于生活,只是隨著知識學習程度的加深,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不會體現在表面上。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教師也不會將知識的實用性拿來在課堂上專門講授,這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缺乏基本的動力。
高中數學學習任務緊張,但是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的講解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實際和真實,教師應當找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將這些聯系融合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
二 多種教學手段相配合,活躍課堂氛圍
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一方面來自于興趣,另一方面來自于課堂。教師的講課形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是極大的,因此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活躍課堂整體氛圍。
在教學模式上要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單純的講授方式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對學習知識的敏感度降低。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的聲音、圖像、影響的立體效果,為學生帶來新鮮的感官刺激,吸引學生眼球,讓學生精神振作,快樂學習。同時,利用多媒體可以補充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辦法演示的數學原理和過程,擴充課堂知識的容量,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和豐富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引發思考和討論,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經常性地帶領學生觀看科教類視頻,擴大學生對數學外延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熏陶和感染下,對數學有一個更加深入和全新的認識,從而端正態度,重視學習。
三 提供實踐機會,鼓勵學生獲得成就感
對數學抱有極大熱情的學生,通常都是對每一個題目都不放過的,越是難的題目他們越是興致勃勃。這是因為這些學生已經從之前的數學題目的解答中獲得了成就感,他們享受著那種經過思考和不斷推敲解答出一道別人解答不出來的題目的成就感,和通過努力而成功的理智感。他們會因此在此后的學習中不斷為自己創造機會,攀爬更高的知識高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對學生成就獲得感的培養,在課堂中要經常設置題目,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解答,對先解答出來的學生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同時還可以在課堂上分小組,對知識進行探討和研究,讓學生在競爭的教學情境中,激發智慧,獲得成就。對于參加數學競賽之類的比賽,教師要給予學生同等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比試爭取競賽資格,而不是通過教師指定。
四 強化評價方法
(一)定性與定量評價的融合
定性評價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數學價值的重新認識以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習慣的形成過程的評價,定性評價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考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而定量評價是指憑借一定數量的習題以及考試成績等對學生進行評價,定量與定性評價的結合是新課改環境下形成的新型評價方法,通過評價使教師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二)自評與他評的結合
傳統教學評價中,學生被動接受評價,新課改環境下教師要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自主能動性,積極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習慣等進行自主評價,并與學生進行互評,從而使學生積極接受教學評價的結果,并全面認識自身的不足。通過學生的自評以及他評等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最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語:
在高中數學課中,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因老師而異,而且因學生而異。因此,在探索教學方法時,教師應著重于對學生研究,根據自己的能力教授學生,并研究對學生的適用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方法的探究是一個研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調整,最后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各種方法,并將它們結合起來以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教師應讓學生受到數學核心素養的微妙影響,并以科學、嚴謹、客觀和積極的態度學習和探索數學。
參考文獻:
[1]張秀琦,張曉燕.Z+Z智能教育平臺在高中數學算法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9).
[2]李彬.“算法初步”一章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數學通訊,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