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曉蕾
摘 要:案例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以講解和分析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充當設計者和激勵者,通過鼓勵學生積極討論案例的方式,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意義。從案例展示、分析案例、討論案例和總結案例等方面,就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案例展示;分析案例;討論案例;總結案例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案例具體是指包含地理問題或疑難情境的典型事件。教師通過展示具體案例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案例,對于深化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認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案例教學的作用,同時要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選擇適當的案例,從而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并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一、通過教學案例展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案例教學的首要步驟便是案例展示,案例展示的內容,要能夠調動學生探究案例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因此,案例的選擇至關重要,不僅要內容充實、具有代表性,還要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有深入了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通過案例展示,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展示案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展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案例。具體來說: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前往美洲航行了37天,而1493年他第二次前往美洲,因為順風順流只用了20天的時間就順利到達。因此,這就說明海洋中的海水是穩定地沿著一定的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的。這樣,教師通過案例展示,引導學生對上述數字進行對比,學生就對教學內容有了簡單的了解。同時案例故事的引入方式,也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教師還可以展示鄭和下西洋的案例。明朝前期,鄭和曾率領龐大的由240多艘海船、27400多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進行了七次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其中,鄭和下西洋過程中,六次均選擇在冬季出發向西航行,夏季返回。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這樣航行的原因。此外,在展示案例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展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及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圖片和動畫視頻。然后,讓學生分別對上述兩者航行過程中的海水的運動方向進行演示和解說。在學生講解結束之后,教師再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這樣就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高中地理的相關知識時,教師有必要利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深入分析教學案例,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教學案例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便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案例。具體來說,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案例的類別、引導他們概括案例內容、仔細分析案例中研究的問題以及解決案例中問題的具體策略等。這樣,通過分析案例的方式,學生不僅深化了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同時也初步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教學案例,在研究問題的基礎上,幫助他們理清解題思路,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荒漠化的防治”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案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教師可以舉出鄂爾多斯庫布其治沙案例:在30年前庫布其風沙肆虐,缺水無電無路,農牧民朋友在沙漠里只是靠著一點沙生植物艱辛地游牧,生活極端貧困。如今庫布其已經成為全球唯一的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聯合國發布的第一份生態財富報告顯示,鄂爾多斯的庫布其沙漠已經修復綠化沙漠6000多平方千米,創造了5000多億元的生態財富,當地10萬多農牧民脫困。在2014年,庫布其更是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首個“生態經濟示范區”。之后,教師可以先展示30多年前庫布其治沙漠的圖片,再展示一些鄂爾多斯庫布其老人對當年庫布其情況的介紹,從而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荒漠化的危害進而激發他們探究荒漠化的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庫布其沙漠形成的原因。這時,有的學生說:“是因為庫布其天氣干旱。”有的學生說:“是因為經常有大風天氣。”有的學生則說是:“是因為人們過度樵采和過度放牧。”再次,教師還可以請學生探究治理荒漠化的相應的對策有哪些。有的學生說:“合理利用水資源。”有的學生說:“采取多種方式,解決當地的能源問題。”還有的學生說:“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建防護林。”等。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案例的方式,就深化了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有效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互相討論教學案例,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案例內容,同樣也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通過相互討論、探討的方式,看到其他同學思維上的優點,從而不斷拓展自身的思維,獲得全新的解決問題的角度,進而提高對案例教學內容的理解。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互相討論教學案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互相協作的能力,進而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工業的區位選擇”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互相討論案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舉出鞍鋼和寶鋼的案例,引導學生說出它們區位選擇的差異性。鞍鋼即遼寧鞍山鋼鐵廠,它曾經是我國規模最大、部門最為齊全的鋼鐵生產企業。在地理位置上,鞍山鋼鐵廠十分接近燃料和原料產地。其中燃料來自不遠的黑龍江和山西等地,而作為原料的鐵礦石則直接來源于鞍山本地。其市場則主要面向遼中南的重工業基地,是典型的原料導向型的工業。寶鋼即上海寶山鋼鐵公司,它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由國家出資建設的特大型項目。寶鋼廠既不靠近煤礦也不靠近鐵礦產地,而是靠近市場。寶鋼廠北臨長江,東臨吳淞口,并且鄰近我國最大的海港。隨著巨型礦石輪船的出現,寶鋼既能將產品遠銷海外,同樣也能從水路獲得國外廉價的原材料。因此,寶鋼廠屬于典型的市場導向型的企業。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分組討論上述兩家鋼鐵廠的區位選擇的差異,并討論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發展變化趨勢。之后請小組代表上臺講述小組討論的結果。以下,便是一位小組代表就鋼鐵工業區位選擇變化趨勢得出的問題答案:19世紀開始,鋼鐵工業以煤炭資源為主導區位因素,鋼鐵企業大都靠近煤田;20世紀開始,鋼鐵工業以鐵礦資源為主導區位因素,鋼鐵企業大都靠近鐵礦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鋼鐵工業則向沿海鋼鐵銷售區布局。就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案例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從而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