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華
摘 要: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隨著高考試卷中閱讀試題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大,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有的放矢地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整合課程資源、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個性化閱讀。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教學;教學對策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在當前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存在這樣兩種傾向:一是教師抱著傳統的教學觀念組織閱讀教學活動,利用單一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字詞到段落理解文本內容;二是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新課改理念解讀不到位,盡管將新的教學方式應用到教學中,但熱鬧的背后卻是教學的流于形式。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使師生在最少精力的發揮下,獲得更高的教學效果,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在本文中,我立足自身的閱讀教學實踐,就如何有效地組織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具體分析。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所謂的情境教學法是指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立足文本內容,借助多樣的手段有目的地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極具情緒色彩且直觀形象的場景,以此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熱情,使其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理解文本內涵,獲得心理機制發展的教學方法。簡單地說,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就我們所使用的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來看,其中收錄著大量蘊含豐富情感的文章,如何引導學生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語言的閱讀中感知作者蘊含的濃濃深情一直是困擾我們的一大難題。在新課改下,我立足情境教學的優勢,嘗試利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體驗中與作者實現情感共鳴。
1.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藝術源于生活,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作者真實生活的寫照。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早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甚至有些是與作者的生活經歷相似的。對此,我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會利用閱讀與生活的關系,積極地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其在已有生活經驗的驅使下,帶著輕松的心情自主地探究作者的生活。
以《回憶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為例,在這篇文章中,梁秋實先生對自己一位老師的外貌和性格做了詳細的描述。學生在長期的教學活動參與中,與很多老師打了交道,其極為熟悉自己的老師。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位老師進行描述,用簡單的語句描繪出這個老師的特點。在學生書寫之后,我利用多媒體將其所書寫的內容展現出來。學生所書寫的老師會引發其他人的共鳴,在談論的時候,不少學生會會心一笑。在閱讀了幾名學生的文章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班的學生有沒有給老師起外號呢?梁秋實先生給他的老師起了“徐老虎”這樣一個外號,這是為什么?在這樣的生活情境體驗中,學生不僅可以在對自己老師所思所想的過程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還可以在問題的驅使下,對文本內容產生探究興趣,有利于其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理解作者蘊含的情感。
2.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就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來說,其中收錄了一些極具故事性的戲劇內容,這些內容極具表演性。對此,我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使學生能主動且有效地理解文本內涵,往往會立足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體驗的過程中,通過語言表達、肢體動作等感知角色的魅力,體會到文本內涵。
以《雷雨》為例,教材中主要節選了魯侍萍與周樸園和周平相逢的內容。在這場戲中,人物的心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且內容情節具有極強的戲劇性。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教師直接按照教材內容,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對故事情節進行概括,不僅無法使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會辜負這篇優秀的巨作,得不償失。針對該問題,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立足所節選內容的特點,嘗試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先自主地閱讀文本內容,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等進行分析,接著以小組形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將自己的理解融入體態語中,從而在自我展示的過程中感知人物情感的糾結與痛苦。在該組學生表演的過程中,其他學生則需要結合文本內容,對其表演情況進行點評,對感覺不到位的表演進行說明。如此創設情境不僅可以給予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使其在角色體驗中獲得語文學習樂趣,還可以使其在親身感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有利于其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立足文本,整合課程資源
縱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其中明確指出,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大力發揮多種教育資源的作用,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的驅使下,產生閱讀興趣,自主領悟文本內涵?;诖?,我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嘗試利用以下兩種方式整合課程資源。
1.學生自選文章,組成獨立單元
必修課程教材是以語文教學規律為基礎編寫出來,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其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誠然,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為中心,無論教師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其目的都是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閱讀體驗中有所收獲。既然如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妨將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主地搜索自己喜歡的文章,以此使其在語文學習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對語文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需要注意一點,教師將文章選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全權由學生選擇文章。因為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有限的,其在沒有明確的指導下,所選擇的文章是紛繁復雜的。基于此,我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會以必修教材為依據,引導學生在教材單元主題的驅使下,自主地選擇與之有關的文章。
以蘇教版必修二中的第二專題“和平的祈禱”為例,教材中本專題選取了《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記》這三篇文章,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對戰爭有所認識,學會正確地對待戰爭。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后,相信大部分學生會對戰爭有自己個性的理解。立足學生的感知與理解,我鼓勵他們自主地利用多樣的途徑搜集與反戰爭有關的文章,并以小組為形式,將各自搜集的文章集合起來,整合成作品,共同閱讀,并對其中的內涵進行合作分析。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會獲得自主閱讀的樂趣,還可以拓展知識儲備,在一定程度上獲得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2.化零為整,活用板塊教學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以板塊結構為主要形式的,教材是教師組織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載體,對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要以板塊結構為基礎,同時還要挖掘與之有關的其他板塊的內容,以此在探索這些板塊內容人文性、語言表達特點等基礎上,幫助學生建構起系統的知識結構,使其在大量文本的閱讀中獲得感性認知的發展。
以《〈史記〉選讀》為例,我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引入了其他文章,對教材板塊重新進行了設置。具體來說,我將《項羽本紀》和《孔子世家》作為一類,同時引導學生調動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初中階段所學過的《陳涉世家》進行回憶,以此在大量的文本閱讀中感受到司馬遷以事實為依據,不以成敗、身份論古人的客觀精神。如此教學不僅實現了文本內容的靈活組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有聯系的文本中獲得閱讀感知的發展。
三、教學民主,倡導個性化閱讀
新課改下,個性化閱讀教學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青睞。在閱讀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只有對文本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其才能真正地有所收獲,從而實現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發展。要想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個性化的閱讀指導,教師首先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尊重,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種情況的出現,接著要采取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個性。具體來說,我一般采取以下兩種方式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1.問題探究激發學生的閱讀個性
縱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其明確指出,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提升觀察、感受等能力的過程中,對其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給予充分的重視,在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的基礎上,學會探究方法,從而自主地投身到閱讀探究活動中。在該要求的指導下,我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采取探究問題的方式,立足文本內容,為學生提出極具探究性的問題,以此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深思,從而促進其個性思維的發展。
以《祝福》為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祥林嫂被婆婆賣到賀家給賀老六做老婆,而祥林嫂在成婚當天以死抗爭該內容。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為祥林嫂身上的那股勁所感染,覺得祥林嫂是在做抗爭。那么,祥林嫂真的是在做抗爭嗎?她抗爭的是什么呢?基于此,我立足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祥林嫂在與什么做抗爭呢?”該問題剛剛提出的時候,學生都很沉默,我等了一會,鼓勵道:“大家可以隨便說一說,我們不論對錯?!痹谖业墓膭钕拢袔讉€大膽的學生張口了。有的說道:“祥林嫂是在與再嫁做抗爭。”我順勢問道:“祥林嫂為什么不愿意再嫁呢?是什么使得周圍的人甚至連她自己都鄙視再嫁呢?”此時,學生很快地答出:“是封建禮教束縛了人們?!蔽翼樚倜系卣f道:“對呀,封建禮教束縛了人,祥林嫂用撞破額頭這種行為,不正是順從封建禮教嗎?”在這樣的一個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對文本內容進行層層思考,在個性思維能力的作用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展現出個性閱讀的魅力。
2.點燃學生個性閱讀的思維火花
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其實就是在引導學生利用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創造性方式的應用是離不開良好的思維品質的。所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想有效地引導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其需要采取多樣的方式點燃學生的思維,使其在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作用下,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以《項鏈》為例,作者在文章中塑造了馬蒂爾德該經典形象。在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突破“這是小資產階級覆滅”的限制,我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入手對馬蒂爾德的種種行為進行分析,如馬蒂爾德有著小資產階級劣根性,愛慕虛榮、想入非非的特性,但她是天真的,堅定地相信自己朋友的項鏈是真的;同時她又是誠信的,經過十年的打拼還清債務……突破了傳統閱讀教學中固有模式的限制,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物形象進行解讀,以此在品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感知與理解,有利于其發散性思維的發展,為其個性化發展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限制,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個性化閱讀,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從而在師生共同發展中,提升閱讀教學質量,構建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娟娟.高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初探[A].2017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7:2.
[2]林玲.多讀 會讀 巧讀:高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82.
[3]吳泉英.多讀·會讀·巧讀:高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9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