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亞芬
摘 要:2018年江蘇省高中教育迎來新一輪課改,通過分析新舊高考模式的差異、研究新課改和新課標以及我校學生的網絡課學習現狀,研究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基于發展化學核心素養的有實效的網絡課型教學策略研究。
關鍵詞:新課標;學科核心素養;網絡化教學;線上線下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導向的新課標、新教材、新教學、新高考的“四新”時代已經正式開啟。高中化學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效率一直備受教師的廣泛關注。
過去單純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經過二十多年發展起來的網絡化學習(e-Learning)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有效,其存在著諸多局限與不足。于是,人們在教學實踐中對二者不斷地進行反思和探索,提出了新的教學模式——混合學習。
一、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在教學傳播過程中,網絡利用率較低
筆者研究新課標,發現對于教學環節的指導中有情境素材、教學活動等,包括選修教材《化學與社會》《實驗化學》《發展中的化學科學》都是讓化學走近化工生產和生活。然而僅靠教材和教輔用書并不能達到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家里有電腦并能上網,但真正用于學習的卻很少,往往用來在假期搜索習題答案和解析。可見,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網絡只是一種學習之外的娛樂消遣工具,而不是用來學習化學的輔助工具。大部分學生的調查顯示并不清楚如何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2.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有限
教學實踐發現:在課堂上只有極少部分的學生會積極參與,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而大部分學生表現較為被動,老師給出的思考時間往往較少。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往往只知道請教老師或同學,很少有學生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可以發現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這與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相悖。
3.假期時間嚴重浪費,假期實踐活動形同虛設
高中學生對學習化學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實驗部分。大部分學生認為網絡化教學對于學習化學是有幫助的,但是學生對網絡的使用和檢索技能有待提高,比如關鍵詞的篩選等。
二、高中化學網絡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以《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蛋白質》一節課為例進行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1.分析學生
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糖類、油脂、氨基酸,對于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新課的理解不會太難。
2.分析教材
蘇教版選修教材中本節課的內容主要通過一些實驗活動來探究蛋白質的化學性質,在蛋白質的用途方面只有文字說明不夠形象生動。延伸部分提到了牛胰島素的一級結構圖、蛋白質的二級結構模型、肌紅蛋白的三級結構模型、血紅蛋白的四級結構模型。拓展視野中提到了鐮刀型貧血癥和酶的催化作用。
3.分析新課標
內容要求:認識蛋白質的組成和性質特點,認識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意義,體會化學科學在生命科學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習活動建議:蛋白質含量的檢測實驗,閱讀討論蛋白質結構的復雜性和種類的多樣性。學業要求:能辨識蛋白質結構中的多肽,能說明蛋白質的基本結構特點,能分析說明蛋白質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4.分析重難點
蛋白質的結構、主要性質(鹽析、變性、顏色變化)和用途。注重聯系生活貼近化工生產。
(二)課堂教學環節設計
1.了解蛋白質
引入用了富含蛋白質的肉蛋等新聞視頻,走近生活,隨之出現的問題奶粉事件更是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聯系生活,對本節課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老師順勢提出蛋白質的元素組成。因為前面氨基酸的鋪墊,蛋白質的多肽結構比較好理解。
2.認識蛋白質
學生點開“情境活動”——如何預防流感病毒,通過知識檢索知道蛋白質對熱比較敏感,怕紫外線,喜歡有機溶劑等信息,學生對蛋白質的性質有了初步了解,接觸了“變性”。
學生點開“活動與探究”,分小組完成實驗①蛋白質溶液中加入飽和硫酸銨出現沉淀再加水溶解;②蛋白質溶液分別與飽和硫酸鈉、硝酸銀溶液、硫酸銅溶液、乙酸鉛溶液、95%乙醇溶液、飽和苯酚溶液作用,進一步讓學生辨別變性與鹽析。學生點開“互動探究”,在老師精心準備的一系列問題中深入學習蛋白質的化學性質,同時解釋生活生產案例中涉及的鹽析和變性。
學生點開“自主探究活動1”:以一枚生雞蛋體驗鹽析和變性活動,可以通過加水溶解、加食鹽后再加水溶液、加熱后加水等活動加深理解。
學生點開“自主探究活動2”:買毛衣時如何鑒別羊毛還是人造羊毛?學生可以設計實驗方案,可以操作老師提供的書本實驗等。
(三)課后延伸
老師設計5~6個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搭建蛋白質的知識網絡圖。學生進行反思,教師進行總結。學生可以發布問題,也可以提供全班討論的問題。最后教師在評價階段可以一并完成解答。
筆者提倡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網絡化學習相融合,使其優勢互補,不僅克服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缺陷,同時也彌補了單純網絡化學習使用范圍小等各種局限,從而真正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