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廣泛,但大多流于形式,源于沒有將展示環節落于實處。本文通過比較《背影》一課的兩個教學片段,分析小組合作中的展示環節應如何有效地貫穿于課堂中。
關鍵詞:初中散文閱讀;小組合作;展示;《背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廣泛,這與初中生的思維模式、心理圖式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以往淺薄的教學經驗中,筆者確也發現小組合作對于中學生的培養與幫助不僅止于學科上,更滲透在其語言表達、自我展現等方面。當然,以生為體、以師為導、環節完整、有效生成的小組合作方可達到以上效果。在小組合作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關注并積極訓練的環節就是小組展示。如何讓小組合作亦或討論的結果在有限的課時內達到目標,是需要教師思考、試行、改良、反思的。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的名篇,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寫出了父親拳拳愛子心,令人動容,也是初中教材中的重點篇目。下面,以《背影》的兩個教學片段為例,簡要分析小組合作的展示環節是如何有效地貫穿在課堂教學中。
一、 教學片段
片段一:
閱讀課文第6自然段,小組討論以下幾個問題:(多媒體展示小組討論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問題)
1.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父親的背影?表現了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2. 說說段落中有哪些詞語讓你有所觸動?并賞析這些詞語。3. 段落中兩次寫到“我”流淚,兩次流淚的原因分別是什么?(教師無點撥,小組借助參考書討論5分鐘后,教師開始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生1:第1題的答案是從行動、服飾、體態描繪了父親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
師:說得很好,請坐。(多媒體展示答案,與生1答案一樣)有沒有同學說說第2題的討論結果?
生2:“攀著”“向上縮”“微傾”“努力”這些詞語打動我,寫出了父親爬鐵道買橘子的艱難,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
師:很不錯,答題思路非常完整。(多媒體展示答案,與生2答案一樣)有沒有同學說說第3題的討論結果?
生3:第一次流淚是被父親的愛所感動,第二次流淚是與父親依依惜別,戀戀不舍。
師:你說的真棒,請坐。(多媒體展示答案,與生3答案一樣)從這個自然段,我們可以得出《背影》的思想感情是:父愛如山。(板書:父愛如山)
片段二:
課前將班內分成8個異質小組,安排預習任務,小組長檢查預習情況。
分析:片段二的散文教學優于片段一,相比較而言,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 重視小組展示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生充分預習、老師合理設計問題并給予充分討論時間的前提下,小組能自主生成思路,自然而然會將小組討論出的思路進行展示,同學們的思維得以更深入地拓展,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從而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模式。
(二) 正視學生能力
在設計小組討論的問題和時間時,我們應該正視初中生的語文知識程度。片段一中五分鐘內討論三個問題就是超出了學生能力的教學設計。小組合作應建立在熟悉學生的層次上進行教學設計,否則就容易變成了流于形式的課堂模式。
二、 比較分析
詩歌謀詞,以意象抒情;散文謀句,以片段表意;小說謀篇,以人物、情節映射。散文學習既要體悟作者在文中傳達的思想感情,借以豐厚讀者的人生經驗,又要通過學習散文提升自己閱讀散文的知識與能力。因此,《背影》一篇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應放在對于父親買橘一段的賞析從而引導學生體會深沉的父愛。這與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相符的。評定小組展示是否符合達成目標,可以從展示的流暢、情感的把握、練習的效果三方面去考量。
(一) 展示的流暢
小組合作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體現形式。稱為形式,又不能流于形式。所以,學生能否把小組討論的結果流利、準確、清晰地傳達給老師及其他同學是小組合作討論過程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流利的口語表達不僅體現了小組合作的成果,有利于提升集體凝聚力,也鍛煉了展示者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課堂參與度。
(二) 情感的把握
我們常說,閱讀教學要基于文本進行文本解讀,要緊扣文本,不能脫離文本,也就是不能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中去。在散文教學中,我們常遇到的情況就是前面賞析句段后面分析感情。整節課使得老師講津津有味,學生聽得寡淡無味,這也是傳統散文教學中弊端之一。所以,小組合作學習后來居上,占據了散文閱讀教學的半壁江山。不管是片段一中流于形式的小組合作,還是片段二中以生為本的小組合作,都做到了讓學生思考的過程。有思才有感,有感才有悟。學生之所以覺得散文閱讀難學,就是無思、無感、無悟,亦或者說是不知從何思、從何感、從何悟。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林黛玉與賈寶玉。學生讀了《背影》,讀了父親買橘的片段,自然而然會聯想到父愛。在小組展示的時候,教師應該起到點撥作用,鼓勵同學們從朱父的背影聯想到自己父親的背影,從朱家父子的對話聯想到自己與父親之間的對話,從而達到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 練習的效果
語文學科鑒于其特性,當堂練習在課堂中并不充足。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聽課,可以快速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但不代表練習、測試的效果好。這種情況在小組合作中同樣存在。
在小組合作中,想達到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練習賞析方法的雙贏局面比傳統教學更易操作。在小組展示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追問,如“你為什么這么答”“答題思路是怎樣的”“你從文中哪里可以得到這樣的答案呢”等等。
無論變化如何,小組合作的落腳點都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脫離文本、隨意創造的文本解讀,即學生對于文本的任意解讀,教師不加以糾正,反而贊其有創造性的做法,也是小組合作流于形式的方向之一。鑒于目前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小組合作的展示最終還是要落于對賞析方法的訓練和答題思路的梳理上。這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有效且實際的。當堂練習有必要作為檢測小組展示效果一種方式,而且是面向全班同學進行的檢測,覆蓋面廣。其效果好壞也是檢測小組展示是否有效的標準之一。
在小組合作中,我們常常關注的是討論氣氛是否熱烈,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是否有火花碰撞,卻容易忽略最精彩的展示部分。小組合作強調學生理性個體的生成和發展,有效的小組展示能讓散文課堂達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的。鼓勵與規范小組展示,能為學生學習散文構建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趙圣潔,廣東省湛江市,湛江市北大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