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數學的素質化教學過程中,我國的教師群體開始期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力,即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并將數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學習能力,將之運用到生活實踐的過程。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的,高中數學教師就要用多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教學,而在這一過程中,“導研式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育是頗有成效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導研式教學”就是教學中的萬能教學策略,需要教師依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教學目的等綜合因素對該教學手段進行綜合探究與調整,使教學策略的教學效果達到最優程度。因此,本文將以“高中數學導研式教學”為主要視角,對這種數學教學方式進行系統化探究,以作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高中數學;導研式教學;核心素養能力
所謂“導研式教學”,就是在某一學科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學生構成課堂學習主體的一種課堂或實踐教學方式。在高中數學的學科教學過程中,這種教學方式的典型特征是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舍棄了高中數學慣用的講述法、練習法來對學生進行教學,而是以學生學習能力為基礎,為學生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研究模型,學生在這個學習模型的框架下,對課堂內容進行探究學習。換言之,這種教學學習方式要拋棄以往的課堂教學形式,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究分析問題,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為了達成這一學習目的,學生必然要進行小組合作分析,這就鍛煉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相應的基礎。
一、 教師應當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從知識培養到能力培養
在以往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高考應試需要的客觀存在,對于學生而言必須要進行大量的數學題練習來進行知識的鞏固與運用,而對于高中數學教師教學而言,教師群體必須通過自己主導課堂的“講述法”來提高課本知識的傳導效率,增加學生的“知識吸收面積”。而這種教學方式自然與“導研式教學”方式背道而馳,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導研式教學”時就會舍棄原有的教學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能夠較好地對學生進行“導研式教學”培養。事實上,由于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慣性,多數教師雖然在形式上幫助學生建立了“導研式”的數學學習架構,但在教學指導層面仍舊保留了“講述法”教學時的教學思維,具體表現為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插手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不論其初衷為何,這種教學指導方式終究是影響了學生的自我學習發展,自然不利于“導研式”課堂教學的良性發展。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當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從對學生的知識培養到能力培養,這才能發揮“導研式”教學的真正價值。
例如,在教學“抽樣方法”這一課時,我就為學生布置了一個課題,“16至18歲高中生鞋碼的平均值。”在這一過程中我沒有限定過多的條件,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學習及選擇權力,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出于“方便”的考慮,在進行抽樣時往往是男生抽男生,女生抽女生,在“高中生”這一限定條件下,這樣得出的結論自然是有所偏頗的。但我沒有過多干涉,而是由學生完成了抽樣并得出結論,在這時我才就學生的問題發表了意見與看法,肯定了他們在抽樣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方式,但否定了他們對樣本群體的劃分。這樣就幫助學生學習能力的初步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教學思維的轉變。
二、 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促進學生自食其力
在原有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從頭到尾都在采用“講述法”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這使得絕大多數學生在對新知識探究學習上的態度成了“等、靠、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對學生進行“導研式”的教學培育很容易徒勞,因為學生并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探究觀念,在學習上過于依靠教師對知識的傳輸與教導,這自然不利于“導研式”教學方式的良性發展。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思維轉變,促進學生自食其力的學習思維形成、一旦學生形成一種自食其力的學習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導研式”教學就容易得到學生的配合,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集合”的相關知識時,我就沒有先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學引導,而是先要求學生舉例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人際關系”的重疊,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學生舉例自己的某某階段的某同學是自己現階段某同學的某某階段同學。我則在這一基礎上為學生引入了“集合”這一概念,并要求學生就“集合”和“人際關系的重疊”進行探究,探究二者間的聯系與不同。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先由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學習導入,引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 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學習成果,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
對于高中數學教學本身而言,“導研式”教學屬于一種新興的教學策略,這種策略不僅是針對教師而言的,更是針對學生而言的,這意味著教師以往的教學經驗不能直接套用在現有的教學局面上,也表示著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在這一學習場景下是不適用的,意味著學生必須付出更多的學習精力來適應這種教學的學習形式。在原有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多數高中學生都難以把握數學,在現有的條件下學生勢必會進入到不良發展期,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對這一局面有所了解與應對,做好改進評價體系的思想準備。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學習成果,從而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形成正向的學習反饋,多多投入到“導研式”的學習體系之中。
四、 結語
在實際教學探究過程中,“導研式”教學策略還屬于新興教學形式,仍舊有著較大的改進與發展空間,但其具體的教學效果卻毋庸置疑。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多運用這一教學形式,依據教學現狀、教學實踐及學生反饋等綜合情況來對“導研式”教學進行正向的調整,促進這一教學策略的良性發展。只有這樣,“導研式”教學方式才能夠進入到高中數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之中,促進高中師生的綜合化、素質化及互動發展,推動高中數學教學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王美蘭.提供認知策略,探究指導支架——高中數學“導研式教學”研究與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16(36):49-50.
[2]曲月輝.例談高中數學“導研式”教學策略的實施——以“指數函數及其性質”的教學為例[J].高中數理化,2018(2):17.
作者簡介:
馬愛祥,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