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也是學生獲取地理素養的主要渠道。新課標在學科素養教學中明確提出高中地理應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主動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縱觀我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其依然存在課堂氛圍不佳、缺乏教學平臺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文章將詳細分析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內容,并論述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批判性思維培養,旨在促進高中地理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高中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9-0014-02
引言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地理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大膽表達個人的學科觀點,并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國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仍然面臨著諸多困境,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沉悶、學生思維固化等。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將直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為其提供暢享地理課堂的平臺。由此可見,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躬身實踐,打破慣性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多數對地理知識點的考查過程需要借助一定的背景。因此,教師在開展批判性思維培養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帶入情境當中,以主人翁的角度辯證地看待問題,設身處地地考慮背景原因,并在不斷質疑與反思中探究答案。學生只有將自己主動置于知識點分析中,才能夠走出學好地理的第一步,突破慣性思維,形成地理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幫助學生創設自我代入的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應該怎么辦。首先,教師可設置這樣一道開放性習題,內容為“我省某鎮農業區的位置位于工業區的東北方向,地勢相對低洼,并緊鄰周邊公路,某鎮雨季雨水較多,但四季基本分明。如果你是農業區的一名農場主應該如何進行規劃?”教師設置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自主進行分析。其次,教師將學生分成5人小組,討論計劃內容,論證其可行性。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種植蔬菜,而有的學生則認為易積水、水質差并不適合種植蔬菜。學生在相互辯證討論中逐漸形成具有實踐意義的方案。最后,教師將各個小組的統一意見收集起來,并抄寫到黑板上,讓學生逐一分析各個方案的優劣,以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的。
二、辯證論證,內化知識
批判性思維本質是一種思維能力,是個人根據已有信息以辯證、質疑的態度審視問題,可以從中比較分析、評估批判、信息綜合獲取一定的看法,批判性思維一般與流行看法相悖[1]。高中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應掌握批判性思維方法,避免盲從,真正地做到獨立思考,并質疑反思自己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大膽表達個人看法。高中地理學科與一般性高中文科類教學內容不同,涉及計算、分析、辯證等內容。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科屬性,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學習平臺。
例如,在講解《大氣圈與天氣、氣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判斷美國西海岸的天氣。首先,教師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如“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等。其次,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支持自己所選的氣候,各組分別派出兩名代表參與圓桌辯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分別從風向、洋流以及地勢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學生在辯論、討論、分享、論證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觀點會有更加清晰、明確的認知,逐漸趨向正確觀點。學生在辯論時思維會變得更加敏捷,并為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強化了學生的地理課堂學習體驗。最后,教師終止圓桌會議,并展示出世界氣候圖,讓學生觀察美國西海岸都有哪些氣候類型,讓學生知曉正確答案,由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問題導學,詢證引思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絕對主體,學生缺乏課堂發言權,只能根據教師的課堂節奏接受、吸收知識,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擴大知識授課面,而學生也是不斷地記筆記,沒有深入地進行思維發散,內化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基于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問題導學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初中地理知識學習中形成詢證引思的習慣,當給出的觀點沒有依據時,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內容,通過證據“說話”。
例如,在講解《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人口遷移、流動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鼓勵學生詢證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從遷入地與遷出地兩個方面考慮,并讓學生從兩方面逐項對比人口遷移、流動造成的影響。思考過程中,學生反復比對同一項目的遷入地與遷出地影響,讓學生意識到同一事物從兩個角度進行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人口遷移、流動可以為遷入地帶來勞動力,并刺激當地消費,有助于經濟發展;反之,對于遷出地而言,會造成人口萎縮,勞動力不足,經濟發展水平下降。此時,教師再次設置問題“對于遷入地而言是否人口流入越多越好”,引導學生改變思維方向,從極限角度看待事情發展的走向,意識到人口流入、遷移雖然總體上有助于遷入地區,但如果超過了極限,同樣會產生負面效果。在所舉案例中,教師多次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讓學生形成批判性認知思維。
四、習題訓練,逆向思維
我國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存在“滿堂灌”的現象,教師忽略了學生在地理課堂的思維體驗,一味地將高中地理知識灌輸給學生、一味地要求學生學習地理,卻甚少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研究、批判所學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自然缺乏批判性精神,并在長時間的教學中形成刻板思維,缺乏學習自主性。課改要求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在自主學習中掌握地理知識與基本能力,并遷移到實踐中用以解決地理問題。為此,教師在開展習題訓練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逆向思考,讓學生從答案反思問題,掌握出題人的意圖。
例如,在教學《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這樣一道習題,內容為“大青山屬于陰山山脈一系,其北坡海拔1200米處有森林出現,而對應的南坡卻是草原景觀,景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共有四個選項,分別為:A冬季迎風坡導致雨雪豐富;B夏季迎風坡導致降水豐富;C陽坡熱量條件好;D陰坡蒸發弱,土壤水分條件較好。這道題目的正確答案為D,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逆向思維為什么D是正確答案。分析四個選項,可以發現學生容易錯選A,只從降水角度考慮,甚至為了迎合植被水分生長需求選擇B,這是因為學生沒有以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影響植被生長的兩大因素主要是熱量、水分,需要學生結合冬季風、夏季風的風向、植被位置等因素,得出是因為土壤水分較大導致植被景觀差異。教師鼓勵學生以逆向思維思考,如果從降水角度考慮植被景觀差異,原題應該如何修改才能滿足條件,讓學生在批判中深入了解相關知識。
結語
“教有法,亦無法”,高中地理教師在落實高中地理學科素養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批判性思維時,應該善用教學之法為學生搭建地理學習平臺,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創新,讓學生帶著批判精神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在辯證中形成地理思維能力。學生不僅要學習,更要會學習,這樣才能夠提質增效,減輕學習負擔,提升學習成績。教師只有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鼓勵學生辯證質疑,才能夠真正地落實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王紅.高中地理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途徑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高中各學科批判性思維融合式教學研究”(課題編號:C-c/2018/02/0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姜雪梅(1973.10—),女,江蘇東臺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地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