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課程思政”概念的理論內涵與體系構建的價值指向,針對高職院?!罢n程思想”體系構建頂層設計不夠、職能部門推進緩慢、專業教師認識不深等問題,提出加強“課程思政”體系頂層設計、做好教材思政元素融合、強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師德育意識、構建工作合力機制等對策,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體系構建? 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C-0120-03
專業課程育人在德育體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課程思政”在課堂育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引領學生成長成才的教師,要做到教書與育人并重,切實擔負起立德樹人的職責,做到所有課程都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有課程教學行為都發揮價值引領的德育功能,以培養德才兼備、德技并修的高職技能人才。
一、高職院?!罢n程思政”的理論內涵
“課程思政”是指教師有意識地挖掘隱含在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跟專業課程知識一起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以隱性的教育形式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實現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內在要求?!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边@明確將“課程思政”放到育人體系的首要位置,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校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課堂教學是育人最主要的過程和引導學生成長最重要的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在知識傳授時注重價值引領,又要在思想滲透時注重知識底蘊凝聚和能力培養,做到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有效融合,打造“三全育人”的有效載體與極具效能的立德樹人方式。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價值指向
(一)堅持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教育,不斷提升專業教師的育人意識,引導其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所有專業課程,融入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將“思政課程”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緊密結合,構建起“人人、事事、時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二)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精神的要求。高校里每個人都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擔負著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職責。高校里每個人從事的每件工作,都應該有意識滲透德育,共同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罢n程思政”作為新的育人理念提出,要求教師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自覺擔負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責任,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因此,每個教師都要提高“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責任認知,積極探索立德樹人的有效措施。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需要。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當前,高職院校推行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發生了新變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弊端日益顯露。無論是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滯后育人的問題?!罢n程思政”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方式提出來,符合高職育人模式變革與時代發展要求。可以說,“課程思政”教育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補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四)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高職院校育人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現代技能人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不僅要掌握過硬的專業本領,而且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高職院校不是臨時的技術培訓機構,不能將高職教育等同于單純技術培訓,不能將學生視為單純技術傳承載體,而要從培養合格大學生角度審視,高度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文化修養的培育,關注學生內在品質培養。從這方面來說,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符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有助于改變教書與育人分離、授藝與立德脫節的現象,體現教師重視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強烈育人責任感。
三、高職院校開“課政思政”教育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對“課程思政”體系構建頂層設計不夠。各個高職院校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力度不一,存在區域性、校際的差異。一些高校出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校級方案和配套保障制度,整體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探索,如《復旦大學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上海師范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方案》《山東理工大學課程思政實施辦法》等。縱觀一些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體系構建中,由于重視程度與推進力度不夠,頂層設計不完善,“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存在進展緩慢的現象。
(二)職能部門對“課程思政”教育推進緩慢。部分高職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部)、教務處等職能部門之間,對“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缺乏深入溝通與統籌協調,工作創新改革的驅動力不足和主動性不強,而且沒有形成可行性的方案并上升為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讓其成為全校推進“課程思政”的政策文件依據。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課程思政”專題普及培訓力度不足,營造工作改革創新的氛圍不夠濃厚。部分高職院校的科研部門沒有設立“課程思政”專題科研項目,以引導教師通過開展課題研究來系統掌握“課程思政”的前沿理論與實踐方法。
(三)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認識不深。部分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論內涵認識不深,對如何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方式方法不熟練,甚至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區別界限存在認識模糊之處。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學習的積極性不強,沒有提升到推動課程創新的高度去主動學習。同時,在傳統的觀念里,專業教師被定格為專任教師,職責多為專業課程的傳授,較長時期淡化了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造成教書與育人呈分離狀態。教師忽略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價值引導,達不到立德樹人效果的最大化。
四、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對策
(一)提高育人政治站位,做好“課程思政”體系頂層設計。一是轉變觀念,重視“課程思政”機制建設。高職院校要跟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步伐,把握好新時代育人方向,從“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角度創建“三全育人”的德育品牌。二是加強協調,形成“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合力。推進“課程思政”機制建設,涉及眾多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去推動“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難度很大,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學校要召開專題工作聯席會,深入研究“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工作,理清思路,理順關系,明確各個部門的工作職責,整合各個部門的力量,以合力的姿態推進“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學校領導的大力倡導與親力親為,在凸顯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時,對于推進“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是完善頂層設計,整體推進“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學校要出臺“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方案,明確建設的目標、任務、措施等,宏觀調控,分級落實,整體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強化教師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切實將大學生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二)加強教材入口把關,做好思政元素有機融合。一是做好選用教材思政內容審查。二級學院要在確保教材內容意識形態正確的前提下,從培養德才兼備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出發,選出適合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好教材,充分發揮教材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教材要有意識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師在編寫教材過程中,要有強烈的德育意識,要考慮到教材對于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實用性。因此,在內容安排上,要有意識安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如教學案例、頁面插圖、語言選擇等方面,可以選擇一些既與專業知識關聯,又極具思想引領的內容,體現高職德才兼備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特色。通過精心將這些內容安排在教材中,讓其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形成專業性與思想性并存的教材內容體系,體現教材思想引領價值的鮮明特征。教師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可將這些富含德育元素的內容,按照利于“課程思政”教育要求在教案中進行科學設計,打造“課程思政”的有效載體。這樣的教材注重選擇教材的內容,體現文化性與思想性統一,呈現教材內容隱性或顯性的德育功能,以便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活動。
(三)強化課堂教學設計,思政教育滲透專業課堂?!罢n程思政”實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課堂教學行動實施。有效的知識傳授、價值引領離不開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科學安排好教學的內容與環節,以隱性的學科滲透形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是做好課堂教學的思想設計。教師要根據每節專業課的內容,設計好“課程思政”滲透的要點或重點,如有些課堂內容可突出職業道德、團隊意識或工匠精神等,以針對性的“課程思政”內容熏陶學生思想境界。二是深挖教學內容的德育元素。教師要清楚授課內容中哪些地方隱含著德育元素,哪些地方適合進行德育滲透,如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具體思想性的案例、視頻、圖片等。三是精心設計“課程思政”的形式。教案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從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來講,教師要將可以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設計在教案中,精細到課堂教學的時間節點、語言選擇等,準確把握好每節課“課程思政”滲透進程。四是進行“課程思政”教育語言設計。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進行嚴謹的語言選擇,用充滿思想與力量的語言正面引導學生,給學生成長所需的正能量。
(四)提高教師德育意識,強化教師德育能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強調:“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币皇菑娀瘜Α罢n程思政”的認識。學校要加強對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培訓,使其系統認識“課程思政”的理論,掌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進而進一步轉變觀念,通過進行課堂教學的“革命”,積極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實踐中。專業教師要全面掌握“課程思政”的前沿理論,緊跟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步伐,力爭成為知識傳授、思想引領及能力培養的新型教育專家,成為“課程思政”教育的行家能手。二是樹立強烈的育人意識。專業教師要正確認識肩負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職責,按照“課程思政”教育的要求,在授課過程中做到傳道與解惑并重,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三是提升深厚的德育能力。專業教師要通過多種提升途徑,開闊視野,提升境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素養,掌握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思想內容,深入研究“課程思政”教育方法,提高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能力,著力抓好實現“課程思政”教育關鍵的一環。
(五)加強聯動協調,形成“課程思政”建設合力。一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示范。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要加強溝通,深入研究“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策略,致力讓工作共識上升為學校的意志與行動,推動“課程思政”體系構建。二是加強“課程思政”理論研究?!罢n程思政”作為時代新課題,大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理論一知半解,不利于推進“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罢n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施行,需要科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支撐。學校可將“課程思政”設為專項研究課題,鼓勵全校教師積極進行立項申報,旨在讓廣大教師在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系統掌握“課程思政”的前沿理論與實踐方法。既傳遞學校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的信息,又能整體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水平,讓廣大教師掌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理論和對策。對于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成果,可在校內進行推廣,形成科研成果的實踐轉化,打造一批“課程思政”教育品牌。三是整合專業教師與思政人員力量。專業教師具有課程教學能力,思政人員具有德育經驗,因此在推進“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時,要促成兩者能力互補,形成工作合力。
總之,“課程思政”是相對于“思政課程”而言的一種課程觀念,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質培養貫穿于所有的課程教育中,融匯到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中,發揮專業課程隱性德育功能,做到技能傳授、價值引領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創新推進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時代課題。
【參考文獻】
[1]林漫森.產教融合模式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廣西教育,2018(10)
[2]左寶霞.創新視角下高職院?!罢n程思政”建設實踐與探索研究[J].北極光,2019(5)
[3]李雪萍,馬發亮.高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問題及對策探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4)
【作者簡介】林漫森(1979— ),男,廣西藤縣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副院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學生思政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