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學科的特點就是有過去性,歷史內容年代久遠,所以教材內容對于學生而言較為枯燥、抽象,如果缺乏創設必要的學習情境,學生難以有效理解歷史概念和相關規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融合于具體的意境之中進行思考與探索,能夠辯證地分析問題,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以及探究能力。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研究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并提出具體的情境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情境;學習興趣;思想品質
一、 引言
在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是將教學設計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生只能夠被動式地學習,然后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被動式地思考,此種教學方法不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也無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應當倡導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鼓勵教師應用多元教學方法。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當有效結合新課程大綱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綜合應用多元手段。
二、 創設語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情感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歷史語言來進行歷史教學的知識滲透和引導。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歷史學習素養,憑借歷史知識以及歷史觀念來進行課堂知識的滲透,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語言,讓學生在學習當中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情感意識,這樣才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教師也要使學生在教師的語言創設當中感受到歷史學習的幽默和風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愛好,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印象。例如當教師在講起岳飛抗金的相關故事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激昂的語氣向學生朗誦《滿江紅》這首詩,教師通過有感情的朗誦,使學生感受到當年岳飛抗金的思想情感,從而逐步加深學生對于岳飛的了解和認識能力。教師也要在授課時利用肢體語言和形象引導,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使學生在授課當中,認識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
三、 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歷史這門學科是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和社會性,所以教師在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向學生展示歷史相關知識時,要利用多媒體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情景當中體會歷史的故事,更好地抓住歷史故事的主線來進行歷史思維的塑造和樹立。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通過創設教學情景,使歷史現象能夠得以重現。例如學生在學習“鴉片戰爭”這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選擇適當的電影如“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相關視頻,學生能夠在觀看視頻時,體會到當時中國政府及民間吸食鴉片的社會現象,從而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性,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樹立一定的道德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四、 通過音樂渲染情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由于音樂可以使學生思維得到逐步地完善,喚起學生的情感意識,所以教師在歷史實踐教學當中,通過與教材相互結合,來選取適當的音樂進行教育教學的引導,能夠將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直觀生動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充滿無限的渴望和學習的動力。教師也要在初中歷史實踐教學當中,挖掘教學中所蘊含的趣味性教學素材,將音樂導入到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情景當中感受到歷史的相關知識。例如,學生在學習《抗日戰爭》這一節重點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授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學生能夠在教師所創設的特定音樂情景當中感受到抗日戰爭時期偉大的革命先輩們為祖國貢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偉大事跡,逐步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當中樹立愛國主義的精神和振興國家的意志。
五、 圖片實物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由于歷史是真實且發生過的故事,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當中要通過歷史的社會現象來進行教育的引導。教師還可以在歷史課堂當中向學生展示真實的歷史,圖片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教師要充分地重視在歷史教學當中利用圖片以及實物來進行教學。由于圖片和實物是歷史的見證,傳播歷史的有效資源,所以教師要巧妙地運用該教學資源進行教育教學的引導。教師也要摒棄以往抽象的歷史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當中多與學生溝通,并且了解歷史資源對于學生學習的影響,從而不斷地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在實踐教學當中創新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借助真實的圖片和實物感受歷史的來龍去脈,提升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動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關于古代秦長城以及故宮的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長城和故宮頤和園等建筑的圖片向學生講解該例圖片,使學生在觀看時能夠樹立莊嚴敬畏的學習心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自信心,它們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六、 聯系現實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責任意識
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加強社會現實與歷史教學的內在關聯性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通過結合社會現實關注社會焦點,能夠使學生認識到歷史能夠描述過去也能夠反映現實。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聯系社會現實,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同時要確保教學內容,貼合學生生活,可以選取學生熟悉的案例,能夠借助社會熱點有效創設前進,縮短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感知歷史,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探究能力,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辛亥革命在發生之后,西方列強對于中國革命態度的變化”學習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被子著火”的案例進行研討:“同學們,你們思考一下,如果一床被子不小心著了火,人們剛發現時,火剛剛燃燒損失較小,那么這個時候應當采取的最佳辦法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會說應當積極滅火,教師在此引導“對此類做法就相當于清政府與西方列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由于太平天國運動并沒有發展到摧毀清政府的情況,對于列強而言,清政府有著極為重要的利用價值。”根據這一情況,教師應當有效創設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幫助學生構建新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有助于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核心素養。
七、 結束語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總結得出,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探求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活力與創新精神。所以教師必須要有效創設語言教育情境,同時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提問,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朱建國.初中歷史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8):20.
[2]劉后玉.關于高中歷史課堂如何有效創設探究教學情境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2017(2):122-123.
[3]郭建勛.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與情感教育的結合[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7(6):142.
[4]易守岳.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2016(4):35-36.
作者簡介:
談方遠,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相城區相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