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核心素養的提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重小學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科教興國”的口號之后,小學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本文借助小學科學科目,談一談如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提供最有利的理論“敲門磚”。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制作等活動,激發學生好奇心,鍛煉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對于小學生而言,年齡小,好奇心重,正是愛問愛探究的年歲,如果在這一階段,教師加以引導,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有著巨大的作用。而這一點恰好是高效課堂所提倡的,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讓學生對學習有持續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那么如何構建核心素養中高效課堂呢?本文借助小學科學科目,談一談如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提供最有利的理論“敲門磚”。
一、?核心素養與高效課堂
所謂的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發展過程中提出發展思路和教育策略。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核心素養是在素養基礎上進行了提煉和發展的相關內容。這一內容更加的凝練,而且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現階段學生的教育的難點,成為一個發展策略和關注點,對現階段各個科目的教學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作為小學科學科目而言,學生的核心素養則是指學生能夠主動探究觀察實驗,并通過實驗操作或者觀察實驗現象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進而來提升和發展自身的科學素養。
對于小學科目而言,所謂的高效課堂則是指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積極觀察生活中自然現象,并能夠運用課堂所學的科學知識來解釋或者制作相關的實驗等,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有效地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發展學生綜合能力。
二、?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追求高效課堂,特別是小學階段,科學知識含量少,學生思維活躍,正是提高課堂效率、構建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時刻,很多教師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不斷地錘煉個人專業技術,更是用盡渾身解數,鉆研教材,研究課標,努力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然而縱觀當前的小學課堂,我們卻發現,當前小學科學課堂并沒有想象那樣高效,很多科學課堂不是讓語文、數學那樣的主課教師占有,就是將其當做公共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即便是上課,教師也很少去激發學生興趣,有的科學教師很少讓學生觀察一種植物、動物或者某個自然現象,特別是低年級科學課堂。據調查,小學一二年級80%科學課堂都是空有虛設,沒有科學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到三年級以上才有科學教師,但是即便有科學教師上課也是念念課本,很少有教師主動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開發教材中素材,來全面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再者,小學科學課堂效率低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校的對小學科學學科不重視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是學生基礎教育階段,也是學生科學素養構建的關鍵時刻,可是很多小學學校為了提高自己學校績效,提高社會知名度,往往將重點側重于語文、數學學科,忽視科學學科,對于科學教師的培養也僅僅限于能上課即可,更別專業性可言了。據調查,我們學校以及周邊學校的科學教師都是其他學科的老師代替的,別說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能能保證學生上科學課都是一件難事。因而,學校的不重視,導致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低下,構建高效課堂的能力更是“出乎人的想象”。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效率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比較重,思維比較活躍,很多孩子在課堂上都喜歡“問什么”,但是這些問題和課堂教學內容相差很遠,因而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現象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活躍度”,讓課堂“活”起來。譬如教科版《誰輕誰重》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為學生制作一段的“蹺蹺板”,用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盡快將自己的心思轉移到課堂上,這時候教師趁熱打鐵的詢問:“大家知道小熊為什么不能和小兔玩蹺蹺板呢?”學生很容易就給出答案:“小熊太重了”,這時教師立馬就詢問“教師出示兩個物體,你能分辨出誰輕誰重呢?”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巧設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很多教師都會運用信息技術來豐富自己的課堂,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現象,設置探究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譬如:教科版《動物體》的時候,教師為大家準備各種動物的視頻,讓學生觀察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物種、分類等,進而來體驗生活多樣性的特點。當然教師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巧設探究問題的時候,要注意方式和形式。如這一節課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是,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動物圖片,然后讓學生觀察一種動物,并觀察載體(活體、標本、圖片)書本動物的選擇隱含著“類別”的概念,用語言描述動物的特點。(外形特征、運動方式、生活需求等),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描述和記錄動物,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究科學知識,構建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上,讓學生變得“活”起來。當然,教師利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最終目的并不是豐富自己課堂,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如果教師的觀念停留在播放課件、圖片、視頻的用途,讓自己課堂變得“花哨”一些,那么教師就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巧設探究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三)?巧用現代技術,拓展學生知識面
對于小學生而言,知識面很窄,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什么問題都想知道為什么,因而作為學生心中的“百科全書”的老師,就需要面對學生很多“沒有探究價值”問題。因而教師要學會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補充科學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譬如:學生在觀察《動物》中魚的生活方式時,很多學生就會好奇的詢問:“小魚為什么不停地喝水,它不怕撐死嗎?”“魚是靠什么運動的呢”等等問題,科學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介紹一下魚的“鰭”、魚的“腮”等各種器官,讓學生了解魚的生活習性,提高學生見識,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模仿鰭的運動、魚的游動,并將其錄制成視頻,發到家長群或者班級群,讓大家一起觀看學生課堂上表現,以此來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興趣,讓課堂變得“豐富”起來。
(四)?巧用現代手段,布置課下科學探究
我們都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手機、WiFi,平板電腦、App的普及,使得當前很多小學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方式也變得靈活多樣,這種作業的方式既靈活又方便。畢竟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很多學生都覺得意猶未盡,為了保持學生持久的探究欲望,教師可以設置現代手段來為學生布置家庭實踐活動。譬如:教科版《動物》一課時,教師設計的拓展問題是:在家長的協助下,飼養動物的任務,讓學生觀察與記錄動物的具體生活情況(形式:照片、小報、觀察日記等),加強學生對動物有更多的認識,培養學生親近和喜愛動物的感情等,像這種課后實踐活動,對于小學科學課堂,就像“家常便飯”,因而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和生活中素材是分不開的,這樣的實踐作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還為學生親自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讓科學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因而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布置課下科學探究,促進家校共育的和諧發展
(五)?家校和諧共育,共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培育
隨著當前科技的發展,很多家長和孩子被手機、電腦包圍,每天不是抖音就是游戲,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少之又少,和學校的聯系也很少,家長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很少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活動,也很少參與孩子的實踐活動,而科學課堂,很多都是發生在孩子的身邊,是孩子可以每天觀察到,觸摸到的,譬如,觀察植物、動物成長過程,都可以在自己家中或者院子里接觸到的。但是很多孩子的貪玩心理較重,家長也不支持,就會導致孩子的興趣在父母的不輕易之間消失殆盡,譬如孩子想嘗試一下,飼養小雞或者小鴨子的過程,而父母會因為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不支持孩子,導致很多孩子看到動植物都基本上來源于電視或者圖片,實際生活中去很少接觸到。對于這種只能看,只能靠自己想象中的科學知識,學生印象何以深刻,如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學生知識面窄、實踐經驗少,哪里來的科學思想、科學探究精神呢?因而,讓家長參與學校的科學客廳,既能促進家校共育,又可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要以核心素養為依據,努力吸收課內外教學資源,努力打造高效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科學課堂變成學生樂學的天堂,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自然想,能多問幾個為什么?能夠根據自己的設想來進行實驗設計,主動參與課堂,主動學習新知識,進而讓小學科學課堂變得更“活”、更“豐富”,進而打造新時期下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小海.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科學咨詢,2019.
[2]黃芳.淺談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J].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2018.
[3]劉敏.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8).
[4]莊國鋒.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9).
[5]曾慶杰.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2).
[6]姚靜華.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讓英語課堂“活”起來[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7.
作者簡介:
蒲繼東,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回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