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潔
摘 要: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很多概念、公式、定理等都是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的,因此,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手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可見,動手操作不僅是數學的本質屬性,更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多為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在動手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課堂教學
小學生活潑好動,他們不喜歡聽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而熱衷于“畫一畫、折一折、拼一拼”等動手活動,由此可見,動手操作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將動手操作與數學教學有效融合在一起,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
一、動手操作,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知識只有在實際運用中才能內化為學生的能力,才能詮釋數學學習的本質。傳統的理論說教架空數學教學,讓學生錯誤地認為數學是一門毫無實際用處的科目,從而失去學習的信心。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應用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了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比例的應用”后,教師讓學生想方法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面對高高的旗桿,直接測量顯然是不可能的。看到學生一個個愁眉苦臉,教師提示: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商討解決的方案。在教師的提示下,經過合作交流,有的組想到動手操作,只見他們找來一根2米長的竹竿,測量出同一時間竹竿影子的長度是1米,再測量出旗桿的影長,利用比例竹竿的長度:竹竿的影長=旗桿的長度:旗桿的影長,就可以得出旗桿的長度。學生的這一做法不僅解決實際困難,還把數學知識運用得恰到好處,不得不讓人佩服。就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讓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提高他們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靈活的思維能力,并在實際應用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數學來源于生活,只有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才能讓數學教學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實際應用。教師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會數學的工具性和實踐性,從而完善學習數學的態度。
二、動手操作,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提出:“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獲取知識的過程。只有親身經歷才會在記憶中留下深深的印記。在此,教師要把動手操作適時地穿插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在動手操作中獲得對知識的進一步認知,優化教學過程,推動課堂教學進程。
例如,教學六年級數學“分數乘分數”,在導入新課得出算式x后,學生的學習陷入僵局,他們只學過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分數乘分數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陌生的算式,他們不知該如何下手。此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紙,動手畫出這張紙的2/3,即把長方形紙平均分成3份,涂出其中的兩份。再以這兩份為單位“1”,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一份。看一份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經過觀察發現涂的這一份是整張紙的2/15,從而打破學習瓶頸,走出困境,為后續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學生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操作中,得到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優勢,實現知識、能力的綜合發展。
三、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數學的抽象性是學生學習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鴻溝”,如何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一直是廣大數學教師不懈的奮斗目標。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他們歸納總結出很多方法,動手操作就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種。特別是在應用題的學習中,動手操作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在學習“分數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客車、貨車分別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一段時間后,客車行駛了全程的7/8,貨車行駛路程超過中點54千米,已知客車比貨車多行駛90千米。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這道題數量眾多,各數量之間的關系不是很明朗,單靠學生的想象很難把各數量之間的關系條理化。此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畫一畫”,通過畫線段圖梳理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果然,通過畫圖,他們發現具體數量(54+90)對應的分率為(7/8-1/2),根據分數除法的意義即可得出正確結果。
總之,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可以強化感知、建立表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瓊棟.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J].西部素質教育,2019(2).
[2]黃素容.指尖上的智慧之花:小學數學課堂實踐操作策略淺析[J].學周刊,2015(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