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陽安
摘 要:先對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空間意識的意義進行簡析,然后在結合實際生活、觀察物體和實踐操作等相關方面,詳細分析和闡述幾何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幾何教學;空間意識
在小學階段中學生多多少少都會接觸一些幾何知識,比如圓形和長方形等。在對這些知識進行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意識,這樣才可以學好幾何知識,并且為以后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空間意識形成是一個長期性過程,所以在小學時期加強學生空間意識是一個很關鍵的任務。因此,對小學生空間意識進行分析有一定實際意義。
一、學生空間意識培養意義
因為小學生理和心理都比較稚嫩,所以其在思考問題時,經常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在接觸幾何知識時,卻需要學生用抽象思維去分析和觀察。在小學數學幾何知識的教學中,對學生空間意識培養可以加強學生想象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在觀察中理順自己的思維,從而加強自己思維能力。在小學時期中,幾何知識教學主要是在空間和圖形方面,其中包含了對圖形認識、測量以及位置等,學生經過觀察、實踐與交流,發揮自己空間想象能力。經過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與相關的技能,從而累積教學經驗,感受數學思考方式,初步形成空間理念,進而深入理數學知識,為以后學習和生活打下穩定基礎。
二、小學幾何教學對學生空間意識培養措施
(一)結合生活,加強學生興趣
數學本身就是和生活有直接關系的科目,在生活中到處都能夠看到數學。在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先知道和了解的也是各種物體,比如在幼兒階段中玩耍的一些積木,有長方體和圓柱體等。還有則是在生活中所看見的書本、盒子等,這些物體讓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建成了有關于長方體與圓柱體的初始印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聯系生活實際,設計直觀和形象的教學活動。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中,一年級上有一章是“認識圖形”,教師在教學此章節時,可以在課堂上隨意的指出一些物體,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物體都是什么形狀。比如教師指出書本、粉筆盒、鉛筆盒等,然后再指自己的茶杯等。經過這種方式,將教材上的內容反映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可以知道生活和數學的聯系,以此來加強學生興趣。
(二)觀察物體,動手操作實踐
學生經過對圖形最基礎的特點進行了解,才可以合理辨認出各個圖形在本質上的差異。所以在培養學生空間意識時,要加強學生的識圖能力,在其中可以實施變式訓練方式。經過訓練讓學生學會區分不同圖形的相關因素,要明確地知道哪些元素是主要,而哪些因素是本質性的,使其能夠形成更加具象的思維,從而加強學生的空間意識。例如在三角形相關的知識教學時,需要先引導學生對各種概念三角形進行了解,如直角、鈍角和等腰等相關圖形。然后教師再以其中的一種三角形為重點教學內容。就以等腰三角形為例子,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初步形成了等腰三角形的相關概念,對等腰三角形的特點進行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對三角形的形狀、位置和大小進行操作與變化,讓學生進行觀察分析,以此來鞏固學生對此圖形的印象。在這其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等腰三角形,其中可以用紙張或是卡片紙來制作,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強對圖形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
(三)引導學生觀察聯想
觀察聯想是培養學生空間意識的關鍵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引導學生有序、細微地進行觀察,并且要注重多為學生提供聯想的氛圍和情境。比如在初步認識了圖形以后,可讓學生使用這些圖形來拼接出自己想象,或者是喜歡的物品。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圖形來拼接一幅美麗的畫面,比如使用三角形當作房屋屋頂,用正方形當作房屋的主體,使用圓形和長方形拼接成樹子,用長方形拼接制作成為河流。通過這種方式,把一種圖形或是多種圖形完全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物體。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性會得到有效調動,并且還能夠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加強學生創造能力。因此在圖形的拼接和制作過程中需要進行聯想,所以學生的腦海中會形成一個比較具象化的空間,然后再使用圖形去填滿。所以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空間意識是極易形成的,這對于學生以后學習幾何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
空間意識是人必須要具備的,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空間意識的最有效的階段。在此階段中,經過幾何知識的教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空間意識的培養,把幾何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系,以此來激發學生積極性,使其愿意參加到學習中。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觀察,使其在觀察中分析和了解幾何物體特點,從而形成空間意識。并還需要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可以在操作中形成空間意識。通過對學生空間意識的加強,可以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輕松地掌握和了解幾何知識。
參考文獻:
[1]王秋菊.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5(3):113.
[2]陳學書.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4):120.
[3]劉喜梅.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三部曲[J].小學教學參考, 2016(23):70.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