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新課標改革背景下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并且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因此解決和改善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本文以新課標改革為背景,探討了高中地理教與學的具體措施,建議首先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地理理念,其次需要在在圖文結合中進行教學指導。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圖文結合;教學探討
在傳統高中地理課堂當中,教師教和學生的學之間似乎有一堵高墻將其完全分裂開來,教師在講臺之上揮灑著汗水,忘情的教書,但是學生們在課堂底下卻昏昏欲睡,聽得疲憊不堪,這種教學狀態是非常低效化的,甚至會抹殺學生們對于地理學科的強烈興趣。
一、形成終身學習的地理理念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簡單的話語當中寄托了古人對于終身學習和終身思考的期盼,在進入到高中階段以后,雖然地理知識和初中階段的已經有著明顯的不同,無論是在地理知識的數量,還是在地理知識的難度上,都已經不可與初中同日而語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初中和高中兩階段內的地理知識的完全割裂,相反的是,教師需要緊密地依托在初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和意識,也能夠牢固打好地理學習的基礎。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也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地理學科對于終身發展的重要價值,教育學的關系必須要發出實質性的突破,在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當突破教材知識的局限性,將初中與高中兩大階段的地理知識統籌起來看待,以初中地理知識為依托,持續完成有意義學習和遷移學習,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高中地理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們寄在高中地理中尋找到初中地理知識的身影,又能夠使得他們感受到滿足感、熟悉感和學習興趣。
一般來說,筆者建議高中地理老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并且對于教育大綱和高考考點近來的變化進行仔細的統籌研究,尋找其中的特征,并以此作為突破口,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簡單,也能夠更加得法。當學生能夠自覺完成知識遷移,利用初中知識來學習高中地理問題的時候,教師應當不吝嗇自己表揚類的話語,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讓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二、在圖文結合中進行教學指導
新課標與傳統教育觀念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新課標理念更加強調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何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使得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所以筆者認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豐富現有的高中地理課堂,而其中最為有效,也是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辦法,就是圖文結合的教學指導辦法。
這種教學辦法強調教師退居二線,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需要從旁引導和協助,幫助學生的思維逐步走上正軌。而通過多種圖文工具的投放,令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地點燃,也可以使得學生的思維盲點能夠被攻克。而對于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來說,其中本身就蘊含著大量的圖片和文字,和人教版高中地理課本相配套的就是地圖冊,在地圖冊當中,除了基本的圖畫以外,還配有一些簡單的文字性描述和知識,而這些文字都是從圖冊當中所提取出來的信息,或者說是圖冊當中想要表達的一些重點信息,對于地圖冊當中的圖和文,都要保有辯證的態度,不能夠任選其一,而是需要兩者兼顧首先需要讓學生學會看圖,學會通過圖中的內容來探尋其中的隱含信息,并且逐漸推導知識。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與地圖冊旁邊的文字信息進行交相對照,來檢驗自己的推測結果是否準確。而當學生已經獲得這種基礎的能力以后,就要鼓勵學生進行有圖禱文,也就是根據圖。當中的信息進行文字性的敘述,而不是去依靠圖片旁邊的文字內容,這種讀圖能力是高中地理應當著重培育的。
教與學二者之間的關系和過程都需要依托在課堂之中,所以課堂氛圍和課堂環境是否得當,是影響著最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的高中地理課堂當中,可以發現,有些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完全喪失興趣,有些學生在課堂當中調皮搗蛋,不僅自己不學,還影響他人,針對這種學生,教師不能夠通過強硬的態度進行逼迫學習,反而是需要考慮采取不同的措施,尋找學生學困的原因。建議教師可以對這部分學困生進行重點談話,了解他們為什么不喜歡地理課堂的真正原因。舉例來說,如果學生是因為短期內產生了地理成績下滑的情況,那么這意味著學生本身的地理知識基礎還是比較扎實的那么就可以針對這部分學生展開專項補習工作,使得他們迎頭趕上。
總之,同傳統教育理念最大的區別在于,新課標更加強調的是學生的興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發,在探討教與學關系的時候,新課標同樣打破了傳統教學關系的禁錮。所以在本次論文當中,筆者基于上述背景展開了實際的探討,以新課改以后的教學關系為特點,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倡議,希望能夠為每一名高中地理老師的教學活動指明全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胡玉波.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142.
[2]曹平.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與學的思考[J].學周刊,2018(01):78-79.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第二中學,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