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曙
摘 要:當今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時代的發展對科技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時代發展需求,將探究科技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其自主性的發揮下,積極體驗生態課堂,從而獲得科技意識的發展。結合相關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生態課堂中實現科技教育的滲透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態課堂;科技教育
新課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功取決于課堂。新課改教育教學回歸本真和自然,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在建構生態課堂的過程中,實現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從而使師生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全面發展。由此分析可以看出,生態課堂的建構是以學生為主的,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途徑的。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其中包含著大量的科技內容。而且,時代的發展對科技型人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發揮科技內容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科學技術,進而使其在受到科技熏陶的過程中建構生態課堂。
一、結合文本教學內容,構建生態課堂環境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離不開環境,因為良好的環境不僅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其自主地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有效探索新知。而且,生態課堂是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所以,我在建構語文生態課堂的時候,對生態環境的建設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那么,我們要如何構建生態課堂環境呢?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離不開教學內容,環境的建設自然也與教學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以教學內容為切入點構建生態環境,不僅可以使學生進入新知學習狀態,還可以使其在與知識、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深入文本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的理解,提升學習質量。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為例,這篇文章涉及自由落體定律,其具有抽象性,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實驗演示,以此創設直觀的情境,使學生在觀看中對為什么兩個體積不同的鐵球可以同時落地產生探究興趣,以此構建生態課堂環境,使學生積極地投身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
二、開展多彩語文活動,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
語文生態課堂的建構始終是為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提供服務的。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就小學生而言,其對極具趣味性的活動有著濃厚的參與興趣。所以,在建構生態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切實地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對于科技教育而言,其離不開實驗活動。實驗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其在動手中加深理解。以《曹沖稱象》為例,教學活動的開展旨在引導學生感知曹沖的聰明才智,鼓勵學生善于動腦。但是細細分析,文本中的故事背后蘊含著浮力知識。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此科技知識為切入點,創設生態環境。一般情況下,我會向學生展示一個玻璃杯、一杯水、一塊橡皮、一張白紙等物品,以此為基礎演示浮力實驗。實驗活動的開展,其本身就是輕松有趣的,自然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態課堂環境。而且,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為什么白紙可以浮在水面上、橡皮沉入水底產生探究興趣。接著,我揭示浮力知識點。在學生對浮力建立了感性認知之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曹沖在稱大象的時候,將大象放到了一艘船上,為什么大象不會沉入水底呢?為什么要將大象放到船上呢?如何測量出其體重呢?如此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還可以使其帶著對浮力的認知,對曹沖稱象的原理進行探究,進而自主走進文本。在學生理解曹沖稱象的過程中,我給予學生親手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學生用白紙折疊小船,將橡皮充當大象,以此體驗“稱象”過程,進而在動手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通過有效互動形式,開展探究學習活動
生態課堂的建構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既然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環境的互動為主的,那么,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其自主探究的機會,進而使其在積極體驗的過程中,能通過互動形式,提升探究能力。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文章中蘊含著生物繁殖、發展的科技知識。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結合小蝌蚪長成青蛙的內容,鼓勵學生自主運用網絡渠道,搜集與小蝌蚪成長有關的信息,并以表格形式展現其發展過程,并就此成果與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從而建立對小蝌蚪成長的正確認知,以此在互動中獲得科學探索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發揮科技的作用,為學生構建生態課堂環境,利用多樣手段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從而在建構生態課堂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科學認知,促進其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為其實現有效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秀云,叢順志.談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建構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6):118.
[2]龔倩慧.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D].寧波大學,201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