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凱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019-02
摘 要 時代在不停地發展,我國的經濟和政治也在不斷地進步。我國的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不斷完善,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國企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大,在目前為止已經成為許多行業當中的領軍企業。在新形勢之下我國各個企業當中的黨建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國企作為國家黨員經濟效益的反饋以及國家經濟來源的主要來源之一,國企當中黨建工作的發展直接決定了我國企業黨建工作的實施力度。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部分國企當中的黨建工作還是各種問題,導致國企在發展過程當中遇到瓶頸。本文將簡要敘述新形勢下強化國企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指出在新形勢之下國企黨建工作在發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提出針對性的強化措施
關鍵詞 新形勢 國企 黨建工作 重要性 強化措施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國企在我國各行各業當中的重要作用逐漸突顯出來,并且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對國企的支持力度,促進其經濟建設以及政治建設。國企的經濟效益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效益,所以說國企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無論企業的性質如何,企業自身的文化都決定了企業的工作效率以及經濟效益,國企作為國家思想的集中代表,其政治思想也反映了國家整治措施的實施力度。在新形勢之下國企如何樹立正確的黨建意識,如何通過強化黨建工作而樹立正確的企業文化,確定正確的發展方向,這些問題是現在的國企在經營管理過程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所以國家的有關部門加大對國企的監督力度,保證企業將黨建工作放到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是當前黨發展的重要部分。
一、新形勢下強化國企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塑造企業文化,增強企業中員工的工作效率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企業文化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企業文化是員工工作態度的代表,是企業長期發展的精神依靠,只有確定了自身的企業文化,才能夠保證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不會因內部出現問題而造成損失。對于國企來說,企業文化和黨建工作是相互依存的,黨建工作是企業建立自身文化的基礎,只有將黨建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才能夠形成正確的、針對性的企業文化,從而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現在社會當中經濟效益在人們心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國企當中有許多思想不團結、工作不積極的員工,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導致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已經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所以強化黨建工作迫在眉睫。
(二)確定國企改革的政治方向
我國的發展方向始終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企業屬于公有制當中的一部分,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并且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在保證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應當將建成小康社會作為自己的任務,建立正確的政治目標。在國企的發展過程當中,政治工作是經濟發展的保證,只有將黨建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強化國有企業當中的黨建工作,確定國有企業政治改革的方向,肩負起國有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是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的重中之重。
(三)加強黨組織對國企的監督作用,促進企業發展
在國有企業進行黨建工作的過程當中,黨組織具有監督的責任和義務。黨組織在黨的整個發展過程當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需要在組織角度、紀律角度督促黨員的言行,同時針對不同黨員的情況提出分類管理的有效方式。國有企業當中進行黨建工作不僅僅是加強黨的思想普及和知識普及,更重要的是按照當發展的要求和標準規范員工和領導人員的言行和工作態度,在保證黨員標準的基礎之上加強經濟建設。在國有企業進行黨建工作的過程當中黨組織要充分發揮監督的作用,認真篩選領導人員和工作人員,在詳細地了解領導人員和員工黨員覺悟、工作態度以及思想的基礎之上實行針對性的分類制度和篩選制度,保證國有企業當中黨建工作的有效性,加強黨組織對國企的監督。
二、新形勢下國企黨建工作在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將員工的職權實現作為企業發展過程當中的目標
在國有企業當中領導隊伍要通過民主選舉來建立,以保證領導隊伍的工作能力,真正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但是在現在部分的國有企業當中,民主選舉已經成為形式主義,領導隊伍的人員變為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的意愿,導致許多國有企業當中的領導隊伍工作不積極,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的發展。同時在部分的國有企業當中員工的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許多國有企業當中的員工工作不積極,導致整體的工作效率受到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下降,但是工作態度良好的員工仍然存在著工資拖欠、惡意要求加班的情況,與國企黨建工作的目標存在矛盾。
(二)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的結合程度較差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當中經濟效益是發展的重點任務,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決定了黨建工作在企業發展過程當中的重要性。在現在的國有企業當中經常出現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分開管理的現象,導致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的結合程度較差,員工在沒有形成完整的黨性意識的基礎之上進行經濟工作損害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部分國企的黨建工作存在邊緣化的現象
現在國有企業的經濟發展任務不斷加重,許多國有企業將經濟發展作為企業發展過程當中唯一的重點項目,忽略了企業當中的黨建工作,導致黨建工作在進行中途被迫中止。企業的黨建工作被邊緣化,導致黨小組的中心位置被移除,在發展過程當中的經濟項目黨小組不再擁有決定權和商議權,當企業的經濟項目與當下的時代不符的時候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從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四)國企當中黨員隊伍的結構逐漸復雜
我國大部分的國有企業屬于大型企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不僅僅要進行經濟活動,同時還要根據發展進行人員變動。有一部分的黨員在工作頻繁調動的情況之下長期沒有與黨組織進行聯系,導致對黨組織現在的情況了解不全面,黨員意識逐漸下降,同時黨組織對其了解逐漸下降,出現了很多“掛牌黨員”的現象。同時我國許多國有企業屬于跨國企業,部分員工在長期的工作當中逐漸被共產主義和黨組織的思想開始變得模糊,觀念開始產生偏差,黨性意識逐漸淡薄。同時社會上的腐敗現象逐漸侵蝕國有企業當中,導致國有企業當中的黨員逐漸被利益所誘,國有企業當中的黨員結構逐漸變得復雜。
三、針對新形勢下國企黨建工作在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強化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員工職權管理制度,提高員工的利益保障
黨建工作不僅僅要規范員工的行為準則和思想意識,同時還應當將企業當中的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國有企業是黨組織意識的代表和集中體現,也是民主意識的代表之一,所以在國有企業當中民主選舉是否得到落實也是黨建工作的重點項目。為了保證員工的職權真正實現,黨組織要加大對領導人員的工作監督,在監督領導人員工作的基礎之上加大對領導人員的作風問題。更重要的是加大對國有企業當中員工職權制度的監督力度,保證員工職權真正列入企業發展的重點當中。企業內部成立相應的舉報制度,讓員工成為自身權益的保障人。
(二)探索國企經濟利益和政治建設相結合的有效措施
國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首先要將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結合起來共同發展才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所以黨組織要和國有企業當中的黨小組共同探索將經濟效益和黨建工作結合起來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強領導人員和黨小組的溝通和交流,保證領導人員了解當下黨建工作的進行進程,同時將黨建工作的力度作為經濟效益的績效共同作為員工的年終考核標準。
(三)領導人員加大強化黨建工作的力度
要想保證國有企業當中黨建工作的進行力度,還應當從領導人員出發。黨小組要加大與領導人員的溝通,保證領導小組了解到當下的形勢對國有企業的政治要求和經濟要求。并且根據時代發展的腳步更新黨建工作的管理制度,保證企業中的黨建工作符合時代發展。更重要的是領導人員要強化企業中的黨建工作,讓員工真正提高對黨建工作的重視水平。
(四)合理優化黨組織結構
黨組織的結構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國有企業進行黨建工作的時候一定要保證黨員隊伍的純潔。在優化國有企業當中黨組織結構的過程當中黨組織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任務。明確現在黨發展的方向,從而按照特定的依據對國有企業當中的黨員進行分類,從而優化黨員結構。國有企業在不停地進行改革,對于黨建工作改革力度不大的國有企業,黨組織要加大監督力度,保證黨員的黨性以及思想覺悟。對于黨建工作改革力度較大的國有企業黨組織必須立即加大重視力度,在充分了解國有企業當中黨員結構的基礎之上進行分類,從而重新分布國有企業當中的黨員分配,保證黨小組和黨組織之間的平衡,協調黨組織和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促進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進行。
四、結語
國企在發展過程當中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改自身的發展方向,但是無論企業的發展方向如何,企業文化都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對于國企來說企業自身的文化源于黨建工作的實施力度,只有將黨建工作做好,真正按照當下黨發展的要求將黨建工作落實到實處,才能夠保證企業的發展不會因政治角度而出現問題。現在部分的國企當中沒有將黨建工作放到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導致企業當中的黨建意識和員工自身素質不斷降低,嚴重影響到企業之后的發展,所以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國企的監督力度,保證國企將黨建工作落到實處,真正促進國企的發展,保證國企在我國經濟領域的重要地位。同時優化黨組織結構,減少對黨組織發展不利的因素出現,從而促進國企當中黨建工作的強化。
參考文獻:
[1]李楠.如何有效實現國企黨建工作的創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4):173-174.
[2]張曉丹.新形勢下國企黨建工作的提升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05):171-172.
[3]邸曉星.改進國企黨建工作的策略探討[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1):124-127.
[4]付立勤,黃燕林.淺談新時期國企黨建工作面臨的挑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02):96.
[5]王春武.論國企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路徑[J].東方企業文化,2014(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