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摘要】中國風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 “中國風”音樂中融入了許多民族民間音樂,那么,如何讓“中國風”走進音樂進課堂?本文從“整曲與片段欣賞相結合,引進部分中國風音樂素材;欣賞中國風音樂,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和古旋律的滲透;選取中國風音樂素材,實現對民族音樂的欣賞和教唱;欣賞中國風音樂,實現對民族民間樂器的認識和了解”四方面入手,探討了“中國風”音樂走進課堂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中國風;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音樂文化亦如一朵奇葩綻放其中,將民族民間音樂傳承下去是我們每個音樂教師的歷史使命。在音樂課堂上適當選擇一些健康的“中國風”音樂,引進一些學生喜歡的歌曲,開展本地、校本音樂教育資源的調查研究和實施,是整合、利用開發音樂教育資源很好的嘗試。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將民族民間音樂傳承是我們的責任。可是每在課堂中開展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時我常常感到非常尷尬,學生在學習時味同嚼蠟,不是“人在心不在”就是早就做起了“黃梁美夢”。可是當談起《青花瓷》《千里之外》《曹操》這樣的流行音樂,學生眼中透射的是一種興奮和滿足。于是我嘗試將一些融入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流行音樂引入課堂中,利用“中國風”音樂對學生實施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愿意和老師一起去共同探索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不斷提高自己對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和審美能力,享受到音樂藝術所給予的無限樂趣。那么,如何讓“中國風”音樂走進課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整曲與片段欣賞相結合,引進部分中國風音樂素材
(一)整曲欣賞
“中國風”的歌曲有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適合青少年的審美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選取思想積極向上、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歌曲結合教學大綱在課堂上給學生欣賞,如《龍拳》《霍元甲》《雙截棍》等,這些或立志、或宣揚民族文化的歌曲在學生完整聆聽欣賞的過程中,被歌曲中的民族精神、氣節所打動,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興趣。
(二)片段欣賞
在欣賞“中國風”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選取其中帶有民族民間音樂的片段給學生欣賞,比如教授《二泉印月》這首著名的二胡樂曲時,任你教師再怎樣強調這是一首被譽為需要“跪著聽”的音樂,學生還是提不起欣賞的興趣。我在課堂上并沒有直接讓學生欣賞《二泉印月》,而是讓學生先聆聽了《雙截棍》這首歌的片段,歌曲在兩段唱詞的間奏部分出現了一段二胡的獨奏,速度稍快,情緒激昂,學生聽完后情緒高漲,此時再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二胡這一民族民間樂器,深入探討它的魅力及它的代表性音樂,而后再進行《二泉印月》這一二胡代表性音樂的欣賞,并將其與《雙截棍》中的二胡演奏的情緒、表現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在輕松而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了有關這一民族樂器的精髓;再如《北京一夜》中,可選取一女子京戲唱腔的一段,教師可根據這一選段介紹京劇這一民族瑰寶藝術中花旦的唱腔,從而使學生了解中國民族戲曲。
二、欣賞中國風音樂,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和古旋律的滲透
古詩詞、古歌賦、古戲曲這些古文化資源在很多中國風音樂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表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充分利用好這些音樂素材可以達到對學生進行中國古文化的適時熏陶和深遠教育的目的。
先來看這首《東風破》的詞:“……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我們發現,因為閱讀習慣的改變,現代人寫出來的辭賦,已經古今摻雜了,如“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若出于古人之手可能會變成:“吾立門后憶,閨中人依依,但我們發現“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更言簡意賅表達出立意。古今摻雜并不是一件壞事,我們繼承的是辭賦的意境,而不是語言習慣。總體來說,中國風對辭賦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懷古的意境、古文風情操。
作為一種屬于中國的樂種,從音樂的角度說,我們要繼承和延續蘇東坡、柳永等詞人在辭賦上的藝術精神追求。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在課堂上對“中國風”流行歌曲中古今融合的辭賦的欣賞達到這一目的。
再來看看這段中國風作品《蘇三說》,詞作者借用了古代典故,將《蘇三起解》的這段戲展開描述了戲曲細節,整曲將現代和古代作了細微的聯系,雖說這種聯系沒有太大的關聯性,但那些古今人物的情感、對真愛追求的堅持相互間還是有聯系的,歌曲立意在此。加上歌手陶喆本人的歌唱技巧也很出色,內斂而不張揚,很自然地將花腔帶出來,而不是刻意用花腔去套用歌曲。
《蘇三說》這首歌曲,在以前叫R&B,現在我們給它一個正名——中國風。原因在于它和古文化的聯系,詞作者巧妙地古今聯系,配上一段精彩絕倫的花腔,讓整首歌曲更富有立體感。教師在課堂上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音樂素材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相關的中國的古戲曲文化,激發學生對中國古戲曲文化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以達到傳承中國古戲曲文化的深遠目的。
三、選取中國風音樂素材,實現對民族音樂的欣賞和教唱
在新的課改中,教材里出現了許多民族民間音樂賞析和教唱內容,可是學生對其興趣不是很高。在學唱的過程中興趣不是很高,就像是在完成任務。將“中國風”這一學生感興趣的音樂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蘇教版五年級的教材中《梨園英秀》,學生對于中國民間的戲曲文化和音樂絲毫不感興趣,這時適時加入王力宏的《在梅邊》《花田錯》、陶吉吉的《susan說》這些融入昆曲《牡丹亭》和京劇《蘇三起介》中音樂元素的“中國風”歌曲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學生通過對歌曲的欣賞開始對歌曲的創作背景、詞曲內容產生興趣,再通過教師的引導,層層深入,進而使學生了解到中國民族戲曲的音樂及文化,拉近了與戲曲文化之間的距離。
四、欣賞中國風音樂的,實現對民族民間樂器的認識和了解
現在很多學生對于中國民族民間樂器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鬧出了很多笑話。一次音樂課上,我提出了問題:“請同學們舉出幾樣中國民族民間樂器中彈撥類的樂器。”學生回答是鋼琴、吉他。聽后讓人苦笑不得,又有無限感慨。于是,我嘗試在音樂課中加入許多中國民族民間樂器的介紹和欣賞,但往往學生的興趣并不高,可是一旦加入融入了“中國風”音樂元素,學生馬上就有了興趣,甚至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發現。“中國風”音樂中有很多民族樂器的運用,比如《東風破》中的琵琶演奏、《菊花臺》中葫蘆絲的演奏、《雙截棍》中的二胡演奏等。若教師能合理用于課堂導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有關樂器進行探索發現,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民間音樂因為它的歷史性有時會讓學生覺得距離遙遠,通過音樂老師的積極思考,吸納教學內容以外的音樂,對其進行有選擇地合理利用,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學習,學生自然而然會對音樂藝術產生熱愛,和老師一起去探索課本之外的音樂藝術領域,真正享受音樂的無限樂趣和美感!
參考文獻
[1]張怡.流行音樂與教材音樂的碰撞[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3).
[2]張夢.從“蝸牛”說起——流行音樂進入課堂的實踐和反思[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