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閩
【摘要】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給音樂教育帶來了新的要求。根據中小學音樂質量監測維度細化表的內容,可以看出音樂欣賞是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監測背景下,針對新的監測方式在音樂欣賞教學的理念及方法上不斷改進并加以創新,才能促進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本文基于此探討了在音樂教育質量監測背景下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新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關鍵詞】質量監測;音樂欣賞教學;教學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5月,全國義務教育音樂質量監測正式啟動,監測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基礎。音樂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點內容,是促進音樂教育強有力的手段。在新的監測方式中出現了紙筆測試,主要是通過聽力測試考察,監測要點同樣是考驗學生在音樂欣賞中良好的聆聽習慣、聽辨能力和賞析能力。如何在監測背景下上好一堂音樂欣賞課,引導學生圍繞音樂要素學習音樂,使學生所學知識與監測接軌,從而提升音樂欣賞能力,也就成為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必須直面的問題。筆者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探索,以《春節序曲》作為課例,探究監測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的新模式。
一、注重聆聽,把握音樂聆聽過程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因此,“聆聽”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首要途徑和基礎。美國的艾倫·科普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聽音樂。”通過聆聽的方式體驗和領悟音樂的真諦,由內而外地感受音樂,可以提升音樂聽辨能力和對音樂作品理解及分析評述的賞析能力。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只有不斷地聆聽才能真正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聆聽音樂的過程可以分為整體感知階段、分段賞析階段和整體理解階段三個階段。
(一)整體感知階段
音樂欣賞教學一般是引導學生從音響的整體感知入手,先讓學生完整聆聽一遍音樂作品。整體感知是音樂欣賞教學在“聽”這個環節的首要任務。在初次聆聽的教學環節中,應初步體會音樂作品的風格、意境、情緒的特點,讓學生能快速地進入音樂情境之中。
(二)分段賞析階段
分段賞析就是分段聆聽音樂的同時對作品進行更正確、全面、細致的欣賞分析。音樂欣賞教學中一首完整的作品都是由若干個樂句和樂段組合而成,分段欣賞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不同段落音樂變化的突出特征,如節奏、旋律、音色、力度、調式等,也可以選擇性地對重點樂段進行有針對性的重復欣賞,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充分聆聽的基礎上分析音樂主題及發展形式、樂曲的風格、音樂形象及各種音樂表現要素的特點。通過反復聆聽和完整、準確、形象地背唱、演奏等方式聽記與聽辨作品的音樂主題旋律和經典選段。
(三)整體理解階段
再次聆聽理解音樂是讓學生再次完整地欣賞音樂作品,把握作品的情緒情感、體裁與形式、風格流派等特點,從而讓學生在整體欣賞過程中獲得對于作品的整體審美體驗,使他們能從更高的層次上完整地理解音樂作品。
在《春節序曲》音樂欣賞教學一課中,首先是整體感知音樂,使學生初步感受作品具有節奏明快、富有激情的風格特點;然后有意識地分段欣賞,使學生感受到第一樂段旋律歡快;第二樂段在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方面與第一樂段有著鮮明的對比,旋律更為抒情優美;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但音樂更加緊湊、明快、熱烈,學會了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最后整體理解階段,把握情緒與風格,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鑒賞力。通過整體感知、分段賞析、整體理解階段聆聽樂曲,使學生在《春節序曲》欣賞中的音樂聽記與聽辨能力和聽力理解能力不斷提高。
二、參與體驗,深入理解音樂內涵
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來進行。音樂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欣賞教學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把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放在實踐中掌握。”“參與體驗”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在“參與體驗”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審美活動的主導,應采用多樣的學習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音樂本身,圍繞音樂的“本體”進行欣賞教學,包括音響、曲譜及其音樂構成要素。通過聽、說、唱、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感悟—體驗—升華的新教學模式中感悟音樂真正的內涵,有意識地將音樂質量監測要求融合到音樂欣賞教學中,在掌握相應音樂知識要點的同時能自如地應對聽力測試的各類題型。
(一)通過“說”參與體驗
“說”就是讓學生聆聽后根據自己的體驗說出對作品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師的引導提問需要學生思考回應,“說”是欣賞體驗的“升格”。在《春節序曲》一課中,在欣賞音樂作品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學生提出一些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式的聆聽。然后讓學生說說“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這首樂曲可以分為幾部分?”“在欣賞過程中,看到了哪些樂器?聽到了哪些樂器的音色?”教師給學生提出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層次遞進,從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把握作品的內涵。這樣,學生通過“說”來參與體驗,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通過“唱”參與體驗
音樂欣賞是以聽為主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不能忽略“唱”主題。因為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是樂思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要素。《春節序曲》作品第二樂段的主題旋律性較強,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應先引導學生聽前唱主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主題形象,為欣賞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欣賞完音樂作品后,對音樂作品已有大概的輪廓時,再讓學生學唱主題,達到熟悉旋律并能哼唱出經典主題旋律片段。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主題音樂的理解,領會音樂不同段落的發展與變化,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記能力。
(三)通過“動”參與體驗
當欣賞一段明快的樂曲時,學生會手舞足蹈、喜形于色,這是他們表述自己對所聽音樂感受和理解最直接的方式。這時引導他們用音樂實踐活動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感受,使無形的欣賞過程和有形的表現性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動”獲得審美體驗和音樂的陶冶。在欣賞課《春節序曲》進行到樂曲第一主題時,讓學生討論用不同聲勢加以表現陜北秧歌中的鄰村互訪彩門子秧歌的部分,學生選擇用拍手的形式表現問句,用哚腳的形式表現答句等,表現問句力度弱、答句力度強。這樣一問一答,學生很快就了解了音樂表達的情緒和場景。教室一片歡騰,他們身臨其境、樂在其中,同時也感受到了不同音樂語言表達不同的音樂主題內容。
三、注重情感,提升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欣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音樂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音樂的深刻寓意和美好意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充分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塑造學生的音樂美感,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一)情感激發表現能力
不同樂曲表現不同的風格,表達不同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陶醉在音樂中,與之產生共鳴之后,引起情感升華,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于音樂的創造性表現能力,合理引導學生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通過自己的創造表現出來,從而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感知音樂美的能力。在欣賞《春節序曲》中,學生隨著音樂舞動手絹花進行創編秧歌的舞蹈動作,引導學生對樂曲中熱鬧歡騰的音樂進行表現,體會人們過春節時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感悟音樂中所包含的文化。
(二)情感激發創造能力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內在的情感,讓學生感受輕快、熱烈、優美、悲傷的情緒和意境,體驗并理解音樂,通過情感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春節序曲》教學中,在學生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在創作表演環節引導全體學生自主選擇表現形式,如朗誦、器樂、演唱、舞蹈等多種形式與學生互動的創作表演實踐活動來體驗音樂,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表現能力,精神得到充實,情感得到升華,從而達到了“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完美融合與統一。
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背景下,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根據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新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音樂欣賞教學新模式,使學生所學的音樂知識與質量監測接軌,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編著.學科能力標準與教學指南中小學音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
[3]鄭莉主編.初中音樂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4.
[4]邵祖亮主編.中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5]任志虹編著.音樂教學論案例分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
[6]楊欣怡編輯教育部督導辦負責人就.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Z].答記者問遼寧教育,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