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
【摘要】二人臺藝術作為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移民音樂的重要代表形式,在今天內蒙古土默特右旗境內仍廣泛流傳,而當地數量可觀的二人臺戲班,則是這一藝術在民間的重要生存及發展平臺,當地戲班的產生及發展歷史實則也與這一地區移民音樂的源流變遷息息相關,所以對于現今當地二人臺戲班生存現狀的調查研究也為移民音樂現狀的真實反映,本文選取當地較有知名度的兩支戲班為調查對象,用以較為客觀地呈現當地二人臺戲班生存狀況。
【關鍵詞】移民音樂;二人臺;戲班;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戲班這一事物在中國鄉土社會中現如今仍廣泛存在并分布,土右旗當地人將唱二人臺的戲班習慣上成為小班,小班里的演員稱為唱小班的。之所以稱之為“小班”,筆者認為這與當地歷史上將當時風靡一時的晉劇等劇目的演出稱為“大戲”有關,在民國年間,二人臺被稱為“玩藝兒”,當時無論班社的規模或是劇目的成熟度與晉劇等劇目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地人就將這些班社人數不多且多還在打地攤演出的“玩藝兒”班子稱為小班。因無政府部門的官方統計,據筆者采訪過的民間藝人郭威、土右旗烏蘭牧騎演員白云龍的說法,現今仍活躍在土右旗境內的小班約有近百個之多,演出場合多為各種紅白事宴,一般從每年的春節后演到十一月份左右,與當地移民地區風俗特色相較一致。土右旗的小班多將自己的班社冠以“歌劇團”的稱謂,筆者認為這一稱謂應受土右旗烏蘭牧騎·二人臺藝術團初期的名稱影響有關,叫“歌劇團”可以在群眾中顯示小班自己的專業性與正規性。
一、戲班的組織及經營運作
土右旗當地的小班一般為十幾人一班,班內分為樂隊和唱腔演員兩組,小班的班主也基本都是二人臺演員出身。以筆者調查過的薩拉齊福星歌劇團為例,班主劉永清就是當地很有名氣的藝人,通過在其它小班多年演出資金、人脈的積累后自己購置設備,招人開班。小班的伴奏樂隊多由枚、四胡、揚琴、打擊樂構成,但很多都加入了電子琴這一電聲樂器,用做低音聲部演奏,豐富和聲配置,這也可以看做是移民音樂多元共生、包容特點的當代顯現。但筆者認為由于電子琴所采用律制、音色、音量與二人臺傳統樂器之間存在的不統一,導致實際演奏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律制原生觀念及組織上的差異,造成的音準沖突的問題更為突出。但民間班社的看法普遍認為電子琴音量大、音色豐富,相比傳統樂器枚、四胡音量上的“沒氣勢”,它的加入會讓整個樂隊顯得“氣場”十足。土右旗二人臺唱腔演員一般分為老漢、小生、老旦、小旦、花旦、小丑等角色,班當地班內內除年紀大一些的演員外,年青演員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土右旗當地知名藝人所開辦的民間私立藝校,如福星歌劇團和筆者調查過李蘭軍任班主的的薩拉齊二人臺歌舞劇團的幾位演員就都來自當地著名藝人王發、康占女夫婦開辦的藝校,這類型的藝校還是采用口傳心授的傳統教法教授二人臺演唱技巧,但不學習樂理及文化課知識。也由部分演員屬于隨團學習,大多經過兩到三年的學習后,才能初具演唱普通難度唱段的能力。
土右旗當地小班一般采取工資制的方式發放酬勞,如劉永清的福星歌劇團就采用月結的方式發放工資。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小班或藝人采用按場次結算的方式發放或掙取酬勞。劉永清表示,工資制的好處在于能夠保證團員的穩定不至于輕易流失,按場結算就難以保證。他還提到有一部分流動演員采取臨時搭班的情況,有戲“寫”就臨時組班,“寫”玩一場戲就散伙,但劉永清認為班社的品牌塑造及長期發展。筆者還就戲價的情況向劉永清及李蘭軍兩位班主進行過了解,得知現在一場戲的價錢一般在兩千元左右,如有東家包吃住的,戲價可以再做商議,寫一出戲的場次基本為兩天四場戲或三天六場戲居多,總戲價一般在一萬元左右。土右旗當地還存在著中介性質的“寫頭”,其起著東家與班主之間“搭線人”的作用,很多村中都會有“寫頭”,一般多為村中紅事宴的“代東”者或白事宴的“陰陽”。“寫頭”一般會抽取戲價的百分之十作為酬勞,但劉永清表示像一些具備實力且建班年頭較長的班社都有穩定的“寫戲”渠道,不會依賴寫頭。
小班普遍將自己的演出范圍稱為“戲路”,就福星歌劇團及薩拉齊二人臺歌舞劇團來說,其戲路除土右旗當地外,經常拓展到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地,甚至陜西榆林、山西河曲等地也成為其戲路上的站點。問及原因,兩位班主都認為不管陜西、山西,當地人都覺得土右旗的二人臺韻味正宗、普遍都愛聽,筆者認為之所以上述地區有對土右旗二人臺有這么高的青睞度,主要原因是由于這一移民音樂藝術形式本就是由這幾個地區的民間音樂文化共同交融而形成,文化審美的趨同鑄就了品味一致的音樂藝術形式的產生,也影響了這一文化圈內數輩人共通的生活認知。
二、戲班的演出形式及內容
鄉村作為土右旗當地小班主要的演出場域,至今仍保留著逢有紅白事宴都會請小班來“寫”一出戲的傳統。寫戲前東家與班主都會就天數、場次、劇目、食宿、戲價等問題簽訂合同。小班都在東家指定的位置搭建戲臺,戲臺都很簡單,一般都是用篷布和工地腳手架搭建而成,近幾年,已有班社購置了帶有LED屏幕的舞臺車,一是可以使舞臺演出效果更好,二是省去了搭臺與卸臺的時間。
小班常演劇目基本都為傳統二人臺劇目,硬碼戲主要有《走西口》《探病》等,帶鞭戲注釋主要有《打秋千》《打金錢》《牧牛》等。據劉永清講,以前也有東家會提出演《聽房》《十八摸》等“唐戲”,但現在一般村委會都會在演出前事先要求小班杜絕表演“低俗”“色情”的內容,所以這類型戲也基本不演了。除傳統劇目外,小班也會受邀約演出一些大型劇目,如《方四姐》等。
開戲前都要由樂隊演奏一到兩首二人臺牌子曲,曲目一般為《南繡荷包》《大萬年花》《五三點》等。相較文化大院的二人臺樂隊牌子曲演奏,以福星歌劇團的樂隊為例,其水平明顯要比文化大院高出許多,尤其在牌子曲捏字板部分的演奏,演奏速度并未因技術原因造成拖沓,技法、風格都很到位,長年累月的頻繁演出,使得民間樂師具備了與專業演奏員相接近的水平。牌子曲演奏結束后,唱腔演員開始正式的劇目演出,以劉永清及李蘭軍的班社為例,一般先以年輕演員表演帶鞭戲,用來烘托現場氣氛,隨后由年紀較長的演員表演硬碼戲。筆者發現,以福星歌劇團和薩拉齊二人臺歌舞劇團來看,唱腔演員都有著較好的規范性,尤其體現在身法動作與唱腔運用方面。男演員普遍運用真假聲結合翻高八度的技法來完成唱段,翻高八度時,運用假聲演唱的男演員與同時演唱的女演員能到達同腔,產生極富特色的聲響效果。關于這一點,已退休的二人臺專業演員白云龍向筆者表示,由于真假聲結合翻高八度演唱這一技巧有一定的學習難度,所以現在年輕演員中能夠掌握這一技巧的演員越來越少,而旗里邊年輕演員很多在運用院校民歌的技法演唱二人臺,這也使得二人臺的韻味產生很大的損失。
土右旗二人臺小班無疑是最為原生狀態下的二人臺藝術生存樣態的載體,其原生性良好的保存也正是因為其時刻不離鄉土民間。小班演出的戲臺雖然沒有音樂廳、劇場來得輝煌、高貴,但正是這些搭建在鄉間、地頭簡易開放的戲臺為演員與觀眾的互動與交流提供了平臺,讓彼此之間形成共同的審美態度。在土右旗各處所舉辦的紅白事宴,正是當地人最重要的人生禮儀場合,這一民間藝術形式也是東家實實在在敬獻給到場賓朋的一片深厚情誼,這也說明了當地民眾對于二人臺藝術的態度,沒有二人臺表演的人生禮儀活動就是一場不完整的儀式,也正是如此,二人臺才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繼續頑強生長、澤被后世,而這一區域文化系統的穩定存續也緊緊依賴于這些民間藝術所擁有的頑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