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是一種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藝術表現形式。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壯族民歌是以壯族勞動人民世代以來,在其生產與生活的不斷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壯族民歌去掉宛轉悠揚,內容通俗易懂,情感真摯熱烈,整體表現過程給人一種親切的鄉土氣息。壯族民歌不僅僅代表著我國西南地區獨特的民族與地域文化,更體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與博大精深。本文從新媒體時代的特征與優勢入手,并結合壯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現狀,對壯族民歌在新媒體時代的保護與傳承提出相應建議,希望能為壯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壯族民歌;新媒體時代;傳播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作為我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壯族民歌產生于壯族人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實踐當中,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逐漸成為壯族文化當中的一種重要的語言文化符號。壯族民歌是壯族人民日常社交生活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廣西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夠“以歌傳情”“以歌代言”,歌唱成為了壯族人民的一種獨特交流方式。壯族民歌在經過了悠久的傳承與發展過程后,形成了獨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藝術魅力。
一、新媒體的特征和優勢
(一)新媒體特征
新媒體擁有極快的傳播速度、廣泛的受眾群體、極高的參與程度,還能夠快速的傳播大量的信息,以上就是新媒體的特征。能夠通過現金的網絡信息技術,將用戶想要傳播的信息實時的發布到網絡覆蓋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登錄來進行信息的上傳與分享。當前的手機、電腦等網絡中斷的普及率十分之高,大部分的公共場所或家庭都已經被網絡所覆蓋,這使得信息的傳播與分享變得更加的便捷。
(二)新媒體的優勢
從信息傳播平臺的角度來看,新媒體能夠向更多的受眾傳播信息資源,所以新媒體通常會發布信息量巨大的內容。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發布權限較為自由,發布渠道更加的多元化,信息的影響力也有明顯提高。雖然目前仍有部分老年人或網絡未覆蓋地區的群眾無法切實感受新媒體的優勢,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會將新媒體推廣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并最終發展成為主導社會信息傳遞的主要力量。
二、壯族民歌傳承與保護現狀
(一)傳承人群年齡過大
由于目前壯族地區青年人對民歌的愛好逐漸轉移,傳承與保護民歌的重任便落在了壯族中老年群體的肩上,因此造成了當前廣西壯族民歌傳承人群年齡過大后繼無人的問題。由于沒有新鮮血液的加入,壯族民歌的傳承將發生嚴重的斷層。壯族地區目前的民間歌師老齡化嚴重,40歲以上的中老年歌師占全部歌師的近一半,越來越難見到年輕的壯族民歌歌手加入到這一群體當中。
(二)內容過度簡化
壯族民歌的內容十分龐雜,涉及到壯族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欣賞這些民歌的同時,還能夠從歌詞內容中探求其中特殊的民族文化內涵。而當前的壯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正在逐步的簡化民歌中原有的內容,使民歌傳唱的水平逐漸下降,無法真正地反映出壯族獨特的歷史與人文特征。壯族民歌傳唱內容的不斷簡化,使當前的民歌在表演技藝與文化內涵方面較之前都有了極大下降,民歌在民眾生活中的實用功能逐漸消失,民歌的受眾群體也在不斷縮小。
(三)保護形式官方化
隨著近幾年,政府部門在壯族民歌保護中的參與力度不斷加大,頻繁的以組織舉辦民歌比賽或文化藝術節等形式來宣傳國家的相關政策與法規,使各級政府的各個部門都參與到其中,并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內容和演出形式。參加此類活動的歌手需要提前進行政策和法規的學習,將之套用在傳統民歌曲調之上,由此在政府組織舉辦的相關活動中再難以聽到傳統的民歌歌曲。政府對于民歌歌曲的保護應當處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目的,不應當是以簡單的行政指令來規范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使得整個活動喪失了原本的意義與作用。
(四)組織活動商業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壯族地區的民歌傳承活動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也逐漸向商業化模式靠攏,而在此過程中對于民歌的保護與傳承也逐漸喪失了寶貴的文化內涵。磁帶與光盤成為民歌傳播的主要載體,有償演出成為了主要的表演方式,壯族民歌脫離原有的傳承方式,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充滿利益的新商機。壯族群眾在意識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業價值后,爭先恐后地加入到了光盤磁帶的制作與販售產業當中,沒有人再愿意站在山間水旁表演,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光盤地攤和有償演出的廣告。
三、新媒體在壯族民歌傳承和保護中的應用
針對新媒體時代壯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應當堅持以下幾點內容。
首先,以全新的云計算技術為基礎,結合當前新媒體技術在傳輸大量信息方面的優勢,將大量包括壯族民歌文化內涵、民歌歌手演唱錄音等信息編輯后推送到網絡上。與老舊的磁帶或光盤存儲方式相比,新媒體技術存儲量與保存時間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還能夠最大限度的還原表演過程中的音畫質量,使受眾能夠得到最完美的影音體驗。
其次,憑借新媒體技術在傳播速度與受眾面積方面的優勢。由有關部門成立專門的壯族民歌保護機構,在專業人士的管理與操作下將壯族民歌相關的內容、民歌歌手相關的信息通過當前的眾多社交軟件進行發布和更新,以便受眾通過各種網絡社交軟件或移動網絡終端來了解壯族民歌。
最后,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來進行壯族民歌的教學。對于傳承人的培養才是當前工作的核心。因此,要在學校的相關課程中增加壯族民歌的教學內容,借助學校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優化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聲情并茂地領略到壯族民歌的藝術特征與人文內涵。
四、結語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人類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新媒體技術不但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還對人類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壯族民歌是壯族獨特地域與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為了能夠使這一獨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能夠長遠的傳承下去,除了應當堅持原有的保護與傳承措施之外,還應當與當今的新媒體時代向融合。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快、受眾廣、渠道多、互動性強等特征來強化對于壯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以此來做到弘揚壯族傳統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坤麗,陳鳳潔.壯族民歌的當下境遇——基于政府、學者文人和民眾視角[J].教育教學論壇,2019(26):66-67.
[2]危瑛.論廣西壯族民歌的藝術特色及其創新發展[J].藝術評鑒,2019(9):23-25.
[3]金萌.壯族嘹歌文化與價值研究[J].藝術評鑒,2018(18): 19-20.
[4]陳銘彬.壯族民歌藝術的審美困境與現代性轉場的路徑選擇[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40(5):90-95.
[5]于肖肖,鄧琦.媒介時代演變下壯族民歌的場域傳播變化[J].電視指南,2017(15):163-164.
[6]鄒理玢.新時代視角下廣西壯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J].戲劇之家,2017(24):60-62.
作者簡介:王恒華(1982—),女,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聲樂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