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究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不僅對人的知識、技能方面有很大影響,更為關鍵的是對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方面的作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此可以看出教育更為突出的是在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作用。而現實是,學生在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學校德育以后,仍不容樂觀。為此,我們有必要對現階段德育某些方面的合理性作出質疑。文章從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尋求其合理成分,以期為我國現階段的學校德育盡以綿薄之力。
關鍵詞:古代道德教育;實踐;現代德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品德的教育。具體說來就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現階段學校仍然是道德教育的生力軍,然而現實呈現給人們的是在經歷了很多年的學校教育以后,人們的道德品質仍然未見有很大改觀,這無疑使人們對現階段的學校德育提出了一些質疑。中國古代不僅在人的各個階段進行了道德教育,而且在道德教育內容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故此,文章就從中國古代優秀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尋求一些“營養成分”,希望為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改進提供一些啟迪。
一、古代道德教育在不同教育階段的體現
(一)家庭教育階段
中國古代歷來就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承擔了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最初的教育。而相應地家庭在道德教育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從小培養,使其習以性成。要求做到“教兒嬰孩”,緊緊抓住兒童“心為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的時機,使其“絕惡于萌芽,起教于微妙”。其次,從小事、瑣事做起,由小見大。朱熹曾經說過,小時候由于對事理難于理解,應該教益其“灑掃、應對、進退”之類的具體事情,以后逐步涉及較為深奧的事理。再次,家庭教育中應采取“風化”的形式進行,這是一種通過長輩道德行為的示范,使兒童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形成所要求的德行的教育過程。
(二)學校教育階段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歷來是主張知德結合,也就是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時進行,在知識教育中通過對具體教育內容的安排,間接地進行道德教育。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注意從兒童的實際出發,文道結合。把知識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從具體事物講起,向兒童灌輸封建倫理綱常,實施思想滲透。如在《三子經)中,就把“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作為“孝”與“悌”的典范,向孩子們進行灌輸。二是注意教育以身作則,重視言傳身教,而且把身教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孔子在這方面就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萬世師表的典范,對學生真正做到誨人不倦,關懷備至,從各方面為學生榜樣,從生活中的小事情著手來影響感化學生。這條經驗為現代心理學家所推宗,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體諒模式,可見其生命力。三是潛移默化、自然形成,也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和方法。
(三)社會教育階段
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大多數對道德教育有所論述。而教育家們所論述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成人的。故此,我們可以認為,這一階段屬于成人道德教育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從道德修養方面來提出的。主要包括:(1)立志有恒,中國古代的先哲大抵都主張立志。孔子認為,人不應以當前的物質生活為滿足,還應有對未來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他引導學生立足現在而面向未來,確定以仁道為個人志向和人生理想。(2)古代教育家基于不同的人性論觀點,在道德修養的問題上提出了“內發說”與“外鑠說”兩種途徑。而基于人性善提出的“內發說”從具體來講就是克己內省。(3)中國古代在道德培養中非常重視力行。不僅強調對道德行為規范的認識,更加重視道德踐履。道德認識如果不見之于道德行動,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認識,更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例如,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就是說要多做少說。
二、我國目前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以間接德育破除學校德育模式單一化
就目前來看,我國現階段學校德育還主要是通過直接的道德教學來實現的。如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盡管國家在教育教學大綱中有明文規定,在課時、內容、方法上都有具體說明,但是相較于普通課程來說明顯課時數太少,并且學生重視程度不夠,課程內容陳舊,學生的興趣明顯調動不起來。
為此我們必須借鑒古代道德教育中間接道德教育的方式,在學科教學和學校集體生活的各個層面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道德教育包含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成分,但其核心是態度和價值觀的學習。教師不可能通過口授式的教直接幫助學生獲得某種態度和價值觀,而只能通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間接地影響學生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學生從直接的道德教學中獲得的主要是關于道德的知識,而不是美德。這也正是道德課作用有限、效果不佳的原因。故此,我們需要從教師、教法、教材等多個方面考愿在學科教學中進行道德滲透。例如,我們在教法方面把重心放在學生被動的學習、自私的吸收和排他性競爭上,學生養成的是個人主義的意識和習慣。
(二)以全方位育人提升德育效果
學校的道德教育與家庭的道德教育、社會的道德教育脫節,使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學校中學生接受的是一套道德價值觀與行為方式,而家庭卻呈現出大相徑庭的一面,各式各樣的道德價值觀充斥其中,學生就出現了道德認知上的沖突,勢必會難以做出道德判斷,影響道德行為。中國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反其道而行之,向子女灌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錢使得鬼推磨”等個人主義、金錢至上的思想,這就使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品現了“5+2=0”的現象”,嚴重地影響了學校教育的實效性。
古代道德教育不僅在成人教育方面提供了具體的諸如身體力行、克己省祭等操作性很強的經驗,而且還從家庭方面對道德教育的實施做出了說明,顯然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全方位進行勢必會比單純依靠學校一方面實施效果更為顯著。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當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學生的德育工作納人整個社會的大系統、大環境之中,空間上向社會發展,時間上向課外延伸,從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網絡,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結構。要健全學校、家庭聯系制度,形成育人合力;聘請校外德育輔導員,開發德育資源;嚴肅批判一些社會丑惡現象,用學校小環境積極影響大環境;堅持揭露和抑制格調低下的影視、報刊、書籍,大力宣傳其危害性,從而使學生在接觸社會實際的政治事物中受到積極的熏陶。
(三)以過程性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
學校德育的評價體系屬于終結性評價,以“分”定優劣,以成績論成敗,考試成績成為對學生評價的唯一尺度,它是學生能否評優、能否升學、能否畢業的主要依據,而學生的道德素質和修養卻顯得無足輕重。這樣的評價制度極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實效,并造成知與行的脫節:第一種表現為知而不行,對各種道德規范內容很熟,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可就是不能很好地體現在行動中;第二種表現為知而不完全行,不能做到“慎獨”,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不一樣,正規場合與平常生活不一樣,高風格、有修養是做給別人看的;第三種表現為“知而己不行卻要他人行”,批評他人頭頭是道,“馬列主義裝進手電筒——照人不照己”。
從道德評價方面來看,現代學校更多的是以知識評價代替道德行為評價。很明顯,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往往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過程性的道德實踐履行。古代教育家們大都強調身體力行,通過行動來檢查道德認知的效果,只有道德行為的出現才是道德教育的真正完成。再者,思想道德評價對調節青年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有重要的作用。評價體系的確立,不但使德育目標、德育任務有了一個明確的定位,使廣大學生明確應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追求什么,克制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什么是善美,什么是丑惡。所以,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建立事關重要。
總之,通過對古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些經驗與實踐的挖掘,發現了一些可供我們現代學校德育借鑒的成分。然而,中國古代德育思想博大精深,仍然有許多合理成分,這就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發掘。
參考文獻
[1] 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黃濟.教育哲學通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4] 莫秋嬋.我國高校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教育探索,2005(12).
[5] 顧建亞,王勤.論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J].教育探索,2007(12).
基金項目:文章系江蘇理工學院學生教育管理《基于“行業學院”的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解決路徑研究》專項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KYY18532。
作者簡介:周杰(1991.01- ),男,漢族,江蘇常州人,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