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在編排課文時不盡相同。本文以魯迅先生的文章《風箏》為例,分析相同課文在不同版本中的不同教學定位,比較課文“思考·練習”處理上的差異,思考形成不同的原因,靈活地運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資源,科學地確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教材版本;教材分析;教學定位;教學設計
相同的一篇課文,往往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編排位置不同,從而可認為教學的對象不同,因而教學設計內容也應有區別。本文選擇了魯迅先生的《風箏》這一課文,對其在兩種不同教材的版本中所確定的主要教學內容做了對比與思考。
一、 教學定位有區別
在語文版教材中,《風箏》一文編排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篇課文,屬于敘事性記敘文。與《風箏》所在單元的幾篇文章分別是《憶讀書》《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山中避雨》。可以說這幾篇文章都是作者表達自己人生經歷的獨特感悟的記敘文,有著記敘文的典型要點。
在本單元的單元說明中指出,閱讀這些文章“要理清記敘文的順序,提取文章的要點,品味生動、形象、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真實情感”,從這說明中可以看出本單元選擇的教學內容是對記敘文文體和記敘順序的學習。
初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魯迅的文章,要理解透徹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樣的安排很是符合剛剛升入初中的初一學生的學情。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是單元內各個篇目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時應當以單元主題為導向設定每篇文章的教學內容。依據初一新生的學情與單元教學目標,語文版教材中《風箏》的教學內容定位在“學習記敘文這一文體和學習一種記敘文的寫作方法”上,教學內容側重點在寫記敘文的藝術手法上。
在人教版教材中,《風箏》編排在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排在單元首篇,足見它在單元中的地位。本單元是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的文章,是繼“人生、自然、科學”主題之后為培育有血有肉有情感之人而設定的單元。單元主題是“人間親情”的話題。
該單元的導語中有這樣寫道:“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描寫親情往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的《風箏》《羚羊木雕》《散步》《荷葉·母親》等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努力用心靈捕捉生命的靈感,捕捉對親情的體會與贊美,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編排這些文章在一起,意在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
這時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前面四個單元的文章了,學習的能力和思維比剛剛入學的時候有一定的提高,把文章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和領悟上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人教版教材對《風箏》的解讀側重的是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可見,不同版本的教材,學生對象不同,單元要求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課文,制訂的教學目標也有所不同。以《風箏》課文的重點段三、四段為例,我們來思考對比一下不同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
語文版《風箏》課文的重點段三、四段主要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1. 朗讀體驗。朗讀課文關于“風箏”事件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按照記敘文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復述“風箏”事件。
2. 賞析體驗。精讀“風箏事件”的段落,勾畫圈點出描寫“我”和弟弟語言、動作、神態的地方,體會記敘文中對人物綜合描寫的方法,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這樣的設計,指針對初一新生的認知程度,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基礎上,弄清記敘文的六個要素,學會記敘文塑造人物的綜合描寫方法,從而把握文章的脈絡和作者的寫作思路,并在此基礎上,抓住文章的內容要點,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人教版《風箏》課文的重點段三、四段主要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1. 朗讀體驗。朗讀課文關于“風箏”事件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標識出“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的不同態度。
2. 賞析體驗。精讀課文重點段,用不同符號畫出發現弟弟偷做風箏后我和弟弟的神態和動作,思考“我”為什么會認為“愛放風箏”是件沒出息的事情?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弟弟為何不反抗?
3. 情感體驗。若干年后我為什么還耿耿于懷當年的粗暴做法,由此反映出兄弟間的什么真摯情感?
這樣的設計教學,首先要抓住“親情”這一角度,找準文本與學生的契合點,引導學生去閱讀、去理解、去領悟。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擔負著語文基礎教學,文學基礎教學,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教師教學中,在著力提高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立德樹人,根據不同教學教材,不同的學情,設計適宜的教學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 思考·練習的處理手法上的差異
靈活處理好課后的“思考·練習”也是確立教學內容的一種重要方法。讓我們來看看語文版和人教版兩種教材課后思考·練習的不同。
語文版《風箏》課后習題共有四大題:
1. 用簡練的語言說說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兩件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期間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 課文第四段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都交代得很清楚,試將相關內容填入下表。
3. 仔細閱讀下面的文字,體會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4. 課文第五段里談到“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結合課文和自己的體驗,談談你對兒童玩游戲的看法。
設計意圖分析:第1題旨在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引導學生理解“我”思想感情的變化,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第2道目標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記敘文的要素。第3道在于引導學生學會鑒賞文學作品,品味文學語言的魅力,增強預感。第4道是拓展學習,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課文主要內容加深理解。
我們可以依此來設計主要教學內容:
1. 培養概括能力。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主要的兩件事情。
2. 學會賞析語言。聯系上下文,扣住關鍵詞,體會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此設計可以從兩方面來入手,一是“喜歡”,二是“嫌惡”,感受人物的形象,從而理解文章的思想。
人教版《風箏》課后習題共有三大題: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么?(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3)“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 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選一個難忘的說給同學聽聽。
3. 試將周粲《滿天的風箏》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分析:第一道習題的三個小問題直接針對的是文章內容上的理解。第二道雖然是一道發散性的題目,但目的在于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第三道直接考查的是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也還是要學生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
由此我們可以來設計教學的內容:
1. 揣摩表達意圖。默讀課文,說說這是一篇關于什么主題的文章?通過對比文本中我和弟弟少年時代的沖突和誤解,中年時代的自省和忘卻,可以突出一種親情,一個嚴于自責,懇求寬恕自己的過失,一個幼稚純真,全然忘卻別人的錯處,以達到“在沖突與誤解中感悟親情”。
2. 品讀賞析語言。抓住“精神虐殺”,結合關鍵詞句圈點勾畫出“我”和小兄弟對風箏的情感和行為。在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體味不同的語言特色、感受人物的不同形象這些基礎上,整體感悟課文內容,歸納課文主旨,體會并珍惜親情。
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不僅在課文設計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內容選擇方面也有所不同。作為一線教師,在備課和教學設計中,了解、比較其中的不同之處,認識形成不同的原因,對于進一步運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資源,科學地確定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洪柳婷,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