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銳
摘 要:小學是孩子的啟蒙階段,德育十分重要,而小學語文以語言文字為依托,可以很好地滲透德育內容,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探討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的幾點舉措,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思考
一、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德育
過去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成績提升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首要目標,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逐漸將教學重心轉向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上,但部分教師未能意識到德育也是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德育[1]。小學語文教師應以“德育立人”的觀念看待語文教育,在學生的啟蒙階段重視德育,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滲透德育,不僅“教書”,更要做到“育人”,在課內課外使德育“潤物無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健康向上的心態。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德育內容,將二者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在讀書識字的過程中學習做人的道理與文明禮貌等內容,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品格。同時,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個人特點,做到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向上地成長。
二、課堂中全面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的不同環節,根據教學內容滲透德育,在語文教學中全面滲透德育,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1.在字詞學習中滲透德育
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在字詞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字詞學習的印象,還能使學生在看到某個字、某個詞時想起課堂中德育的內容,從而在生活中可以時刻警醒自己秉持道德原則。教師在字詞教學中要善于引導,要考慮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來調整教學方式,對學生循循善誘,使學生更樂于接受德育內容[2]。中國漢字是表意文字,教師可以就此入手,從文字的形狀引入德育內容。以最簡單的“人”字為例,一撇一捺,立而為人,教師可以以此教導學生學會自尊、自立、自強。同時,“人”也可以理解為相扶持才能站立,使學生意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團結、互助。對詞語的學習則可以從詞語向外引申,如“孝順”一詞,教師就可以加以引申,可以給學生講述相關的歷史故事或寓言,教育學生要孝順、尊敬長輩。
2.在朗讀學習中滲透德育
在語文學習中,朗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朗讀,可以感悟作者在文字中寄托的感情,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學生的朗讀過程也是自我感悟與自我思想教育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采取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自發性地帶情感朗讀,從而更好地體會語言文字中的感情與深意。如在《觀潮》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放映錢塘潮的視頻,讓學生直觀體會潮水的波瀾壯闊,也可以為學生的朗讀配樂,營造出濃郁的氣氛,使學生的感情能夠自然流露。在這種朗讀中,學生能體會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通過引導可以激發出其對祖國以及自然的熱愛之情,達到德育的目的。教師還可以給學生示范朗讀,將感情融入朗讀中,學生練習時,教師也可以點明朗讀時應帶有何種情緒,通過這種直接的情緒引導,可以讓學生更易于把握文章內涵。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共同探討應以何種情緒朗讀,在滲透德育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一舉兩得。
3.在古詩詞學習中滲透德育
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可以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內心感悟,學習到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可以領會到短短詩句中的深刻內涵。教師應把握好古詩句,結合德育,給學生教授詩句中的深刻哲理[3]。如在《題西林壁》中,教育學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在《泊船瓜洲》中,領會詩人迫切回鄉的感情,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在《七律·長征》中,感悟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完成長征的大無畏精神,同時教育學生要不畏艱難、勇于向上。詩句精煉而朗朗上口,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使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三、課外活動中點滴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內,在課外活動中也要點滴滲透,促進學生的道德全面培養。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可以彌補課內學習的不足,同時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安排課外閱讀,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德育內容的童話或寓言,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自我提升,對道德培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還可以組織不同形式的活動,如撰寫劇本讓學生演繹課文中的故事,使學生真正地身臨其境進行感悟,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把握好教學的內容,在不同階段融入相適應的德育內容,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語文知識,還要使學生學會如何做人,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崔杰芳.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7(15):66.
[2]黃衛紅.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探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8(6):68-71.
[3]劉曉溪.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和措施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54.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