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 張麗 饒如夢



[摘要]從經濟、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空間、生態環境五個維度構建撫州市城鄉融合指標評價體系,運用TOPSIS方法對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進行定量測度,揭示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的特征,并提出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城鄉融合;水平測度;提升路徑;撫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之間經濟往來日趨密切,要素流動持續增強,我國在統籌城鄉方面取得顯著性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二元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等問題。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實施鄉村振興、完善城鄉發展體制是建設城鄉融合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石。隨后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戰略方針,并強調促進城鄉融合的關鍵是要重塑城鄉關系。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整體架構,強調要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戰略部署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這一系列方針政策既是國家的針對城鄉融合問題采取的解決措施,更是推動城鄉融合深層次發展的關鍵戰略,對于指導和協調各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工作有巨大作用。對城鄉協調發展的研究,西方學者起步較早,在城鄉協調發展相關的概念與模式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探索,早在19世紀末霍華德就提出了建設一種兼并城和鄉優點的“田園城市”的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和鄉村的發展需要歷經城市依附于鄉村階段、城鄉分離階段和城鄉融合發展階段。我國國內主要是從改革開放后開始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研究,大體經歷了“城鄉一體化” “城鄉統籌” “城鄉融合發展”這幾個階段。
綜上,本文從經濟融合、人口融合、基本公共服務融合、空間融合、生態環境融合多維視角構建撫州市城鄉融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TOPSIS方法對2013-2017年撫州市城鄉融合水平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提升路徑,以期為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的戰略實施提供參考。
2城鄉融合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
2.1城鄉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隨著城鄉要素高度流變性突破了城鄉地域性的阻礙,城鄉發展趨于融合。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和地區的經濟有著很大關系,經濟發展越好,城鄉發展水平越高。以往二元結構中的單一尺度并不能完全表征城鄉融合的發展水平,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與社會緊密結合,關鍵是從復雜的綜合性體系中篩選出影響城鄉融合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從經濟融合、人口融合、基本公共服務融合、空間融合、生態環境融合五個維度建立了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撫州市城鄉融合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2.2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江西省統計年鑒》(2014-2018)、《撫州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2017)以及江西省統計局網站,部分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方法予以填補。
2.3 研究方法及計算步驟
城鄉融合指數并不是單因素指數,而是包含一系列影響因素的綜合性指數。因此本文首先分別對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所含的18個具體指標進行無量綱化,再分別計算得出各個測度指標的權重及各年度融合指標的權重,得出各個指標權重與其指標數值的乘積值為Cj,最后將各年的乘積Cj加總從而得出每年城鄉融合指標總指數值。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對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測度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為:
式中:i表示年份;j表示測度指標;Xij和Yij分別表示無量綱化處理前和處理后的對應指標值;max(Xij)和min(Xij)分別為Xij的極大值和極小值。
第二步,利用經過(1)式處理后的測度指標值Yij,計算各年的信息熵Ei以及各個指標的信息熵Ej
第三步,計算測度體系中各測度指標值Yij的權重Wj及各年的權重Wi:
3結果分析
3.1城鄉融合發展特征
根據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2013 -2017年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總指數值整體呈直線式增長。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和推動城鄉融合的政策下,撫州市城鄉融合水平總指數值逐年保持6%左右的增速,其中經濟融合和人口融合兩個指數值增長速度明顯,而基本公共服務融合維度、生態環境融合維度指數值呈現緩慢平穩增長,但空間融合維度指數值先在2014年-2015年下降,在2016年呈現突增發展又于2017年呈現小幅度下降。具體來看:
第一,2013-2017年的城鄉經濟融合指數值逐年上升,經濟融合程度逐年提高,但其融合權重在2016年有所下降。城鄉融合發展與城鄉經濟水平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具體分析,2013-2017年撫州市人均GDP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呈現顯著上升趨勢。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但收入水平仍偏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和城鄉人均消費支出之比逐年下降,城鄉收入、消費差距有所縮小,而城鄉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之比卻在2015年顯著上升,表明當年的城鄉零售消費差距有所擴大,不利于城鄉經濟融合發展。并且經濟融合維度指標權重是在五個融合維度指標中唯一一個在2013-2017年中出現過下降現象的指標。由此本文得出,雖然政府加大了對城鄉融合發展的財政支出,但對提高經濟融合效率作用有限。
第二,人口融合指數值逐年上升,于2016年增速顯著;空間融合指數值先在2014-2015年下降后于2016年呈現上升發展,又于2017年下降,總體呈現“倒N型”變化發展。具體來看,城鎮化率和城市人口密度兩者融合程度均逐年呈規律性上升,其中撫州市城鎮化率從2013年42%上升至2017年48%,每年上升近一個百分點。此外,雖然建成區面積比例和公路路網密度每年都在上升且增速大于建成市鎮密度下降的速度,但由于建成市鎮密度指標權重為0.408所占比重較大,所以建成市鎮密度指標對空間融合發展的阻礙作用比建成區面積比例與公路路網密度指標的促進作用更大,空間融合發展水平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第三,基礎公共服務融合指數值逐年增加。城鄉每千人衛生機構擁有的床位數和每萬人擁有的衛生技術人員指標值均逐年上升,城市燃氣普及率保持較高水平而每年略有下降,城市用水普及率保持較高水平但以2014年為轉折點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發展。隨著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密度提高,在這樣人口規模的鎮區建立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維護成本較為低廉。所以推進基礎公共服務建設,既有利于經濟效益又進一步城鄉融合發展。
第四,生態環境融合指數值以2017年為拐點呈先下降后上升發展,但總水平仍偏低。根據本研究統計數據分析,環保支出占總支出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最大,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逐漸趨于平穩。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每年保持100%,人均綠地面積在2013-2016年圍繞6.3 m3/人上下略有波動,但于2017年突增至10.35m3/人,表明城鄉生態環境狀況近年略有改善,但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4 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提升路徑
4.1 借助發展較好的城區,以產業融合創新為切入點,推動
鄉村地區經濟發展
發展較好的撫州城區對周邊鄉村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強,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基礎設施優勢,推動產業融合創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要因地制宜,將農村地區的特色產業資源進行空間上的集中融合,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通過政策、科技、管理創新等手段將撫州城區的比較優勢與農村特色優勢充分對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走產業結構融合道路,創新農村產業經營發展新模式,創建以旅游觀光、鄉村電商,農宿共享等新興產業為帶頭產業的特色發展新模式,推動周圍產業發展,結合各產業優勢,進一步實現鄉村特色產業融合創新,通過較快發展的城區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4.2 建立城鄉統一市場,加快城鄉要素流動
城鄉要素流動受阻、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仍然是影響撫州市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阻礙。因此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撫州市城鄉要素流動,將城市充足、發達的資本、科技、教育、醫療衛生資源引入鄉村,彌補鄉村因地理位置等產生的公共資源發展不足的現狀;二是建立完善的城鄉網絡服務系統及農村信息人才服務隊伍,加快推進城鄉信息共享,拓寬信息傳播途徑,提高信息傳播效率,解決信息傳播過程中產生的滯后性問題,使地處偏遠的鄉村能夠及時了解相關政策信息,并解決農村在信息傳輸過程中的“最后一公里”瓶頸。
4.3優化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保障城鄉平等發展
當前撫州市所存在的“重城輕鄉、城強鄉弱”二元體制機制依舊是阻礙城鄉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近幾年撫州市在破除二元體制機制工作上取得較大成效,但與國家城鄉融合發展總體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城鄉發展機會平等是城鄉融合發展所強調的重點,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具體提升路徑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健全現有法律法規,切實維護農民的意愿和利益;二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改革,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福利等方面入手,秉承“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結合撫州市城鄉發展現狀,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平衡城鄉公共服務投入比例,推動撫州市城鄉格局從“城鄉二元”逐步走向“城鄉融合發展”;三是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工業與農業、城鎮與鄉村發展關系,推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金三林.深刻認識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EB/OL].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gov.cn/xsyzcfx/20190507/4-4-2898464.htm.
[2] 葉超,陳明星.國外城鄉關系理論演變及其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1):34-39.
[3] 周佳寧,秦富倉,劉佳,等.多維視域下中國城鄉融合水平測度、時空演變與影響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9):166-176.
[4] 張永恒.五大發展理念視角下的河南省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基于熵權TOPSIS分析法[J].河南科學,2019,37(7):1187-1195.
[5] 李愛民. 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問題與路徑[J].宏觀經濟管理,2019, 422(02):41-48.
[6] 楊賢傳,花中東.皖北地區城鄉一體化:測度、影響因素與對策[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5):16-24.
[7] 曹敏.建立健全體制機制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J].中國經貿導刊,2019(10):5-14.
[8] 許彩玲,李建建.城鄉融合發展的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基于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思考[J].經濟學家, 2019(1):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