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是學生為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及自身的終身發展所具備的能力與品格。在小學階段,正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以小學生自身的發展情況來選擇相關的教學內容,讓小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科學教學方式的應用,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在小學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來進行的,基于小學生日常的道德水平以及對生活中法律方面的認知為基礎,進行相關的核心素養教學設計,這樣不但能滿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同時也能通過實際的教學讓小學生明白世界的發展規律,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教師應該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時要有理有據,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這樣能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
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小學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小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能夠為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小學生不同于其他學習階段的學生,他的認知接受能力是比較低的,但是好奇心卻是比較重的,在對其進行教育時就應當針對這一特性來進行。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所處的社會環境都只是有一個朦朧的認知,也就是說其認知階段很大部分都是空白的,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積極地教育引導,在核心素養方面多用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地有所發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并不是盲目的,是根據現階段小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不過道德與法治的專業教師卻不多,很多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系統,在教學設計方面還存在許多的不足,這些不足就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認知的要求,讓道德與法治的教育的開展面臨許多的困難。隨著小學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也要求教師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來進行教學方式的探討,以此來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質量。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淺析
(一) 以靈活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正是處于好奇心旺盛的階段,對任何事物都有著較強的興趣,這些興趣能夠促進其學習效果以及智力的發展,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小學生的好奇心來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引導其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興趣,如此才能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實際的觀察,不難看出學生對于那門課程感興趣其學習的動機就比較強,在此強烈的學習動機刺激下能產生積極的思維意識,這是進行積極學習的根本。學生的興趣并不是一直都有的,一旦脫離了特定的情境就很難讓其再產生強烈的興趣,因此教師為了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就需要設計出與之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如此更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教材的特點,以多種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學習障礙,讓學生去分辨其中的真假,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問題的交流,產生了疑問才會有想要去尋求答案的動力,并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的正確答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要緊貼實際的社會情況,不要脫離現實,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法治的內涵。教師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狀態,可以通過一些視頻、圖片等資料來設計教學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能夠更加放松地融入教學中,以這種輕松愉悅的方式來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可以更多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更利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二) 善于從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比起其他的學科更具有靈活性,可以說它所涉及的教材內容是比較自由而靈活的。教師在進行實際的教學設計時,結合學生的學習主題,以實際生活中的不同案例來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進行,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對于小學生是有所了解的,對于他們喜歡什么以及所處的生活環境都是有一定的認知了解的,那么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就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之相關的案例進行,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認同性。通過觀察,教師發現小學生對于自身的安全意識是很薄弱的,尤其是針對陌生人方面,現在網絡技術發達,很多小學生都或多或少的接觸到網絡,而網絡帶給小學生的不只是新奇還有許多不可預知的危險。小學生還不能準確地分辨出網絡中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
危險的,教師就需要列舉身邊的例子來對其進行講解,使其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對于陌生人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來保護自己,這樣才算是完成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標。
(三) 積極參與實踐活動
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對于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應當注重實踐教學的意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中讓小學生親身去經歷去感受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明白知識學習的真諦。道德教育就是為了讓小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三觀”,教師在進行教育時從實際出發,讓學生去親身體會其中的內涵。比如講解“尊老愛幼”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到附近的養老院或者幼兒園去看望老人或者孩子,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可以唱歌、聊天,讓他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感覺。在養老院里面,小學生可以與老人進行互動,在互動中了解到爺爺奶奶的生活不易,明白自己是有多幸福。只有感受到平時感受不到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到“尊老愛幼”并不是說說而已,也能明白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開展,讓小學生對于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十分有益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拋棄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實際情況來對小學生開展相關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以小學生身邊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素材來進行實踐性的教學,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讓小學生具備法治觀念,以此來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對其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7):25-27.
[2]馬輝.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核心素養的關系[J].華夏教師,2018(19):21-22.
作者簡介:柯杏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江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