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即教師提問后學生不予回應或者回應低效化。這種不正常的狀態其實已經暴露出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更具體地說是由于教師的執教方法不合理而導致學生表現出過激反應。從專業角度來說,通常用課堂沉默與課堂表達來指代這一現象,本文以實際教學案例對此進行剖析,希望廣大教師能從中獲得啟示。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課堂沉默;課堂表達
課堂沉默與課堂表達是學生課堂行為中的一部分,教師不能用簡單的對或錯來對這一現象進行概括,只能借助整個教學過程來判斷學生給予沉默與表達的動機,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存在問題。從當前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學生的沉默與表達情況來看,大都偏向于負面,因此需要教師給予重視。本文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半截蠟燭》一課為例,通過重現教學情境來全面呈現課堂沉默與課堂表達的前因后果。
一、 教學過程還原
常見的課堂沉默與課堂表達來自于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式的互動教學,比如:
教師說到:“這不是一只普通的蠟燭,這是一只——”
學生搶著回應:“藏有絕密情報的蠟燭。”
教師問到:“蠟燭里藏有什么秘密?”
學生回答:“關系國家安危。”
教師繼續說:“這篇文章以二戰時代為背景,講述為了保護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國軍官幾經周旋,誓死守護蠟燭里的秘密。”
當學完文章后,教師又問到:“在德國人眼中,這半截蠟燭有多重要呢?你能從文章中找出相關證據嗎?”
學生陷入集體沉默。
二、 教師反思總結
以上一個教學情境片段是教師教學中與學生的互動部分,既有課堂表達、又有課堂沉默。在講課起始階段,學生保持高昂的情緒緊跟教師的思維進行搶答,當教師提出常規性問題時學生基本上也能給出準確回答,而當教師提出一個指向性不明確或答案不明顯的問題時,學生就難以表達。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能夠快速進行表達回應主要是因為問題簡單或答案很明顯,而當面臨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學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顧慮,特別是需要找尋證據以支撐觀點時,學生就陷入迷茫或抵觸的情緒,自然表現出沉默。
基于這一反思,可以基本上對課堂沉默與課堂表達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事實上,目前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大多都呈現出沉默狀態多于表達狀態。而在低年級課堂上,學生們一個個踴躍發言,孩子們爭先恐后舉手示意,搶著回答教師提問。到了中年級課堂,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人數銳減,直到高年級,課堂表達大體上就是教師與個別優等生或者善于發言的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
之所以呈現出這種結果,主要歸因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一般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勢,無形中剝奪了學生的話語權,并且通過有效控制和意識內化等手段干擾學生的表達意愿。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只有在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中,有足夠信心與足夠能力回答教師的提問時,才能給出最佳的表達反饋。而當自己的話語權受到控制或者感受到來自教師過大的壓力時就只能沉默地服從。更有甚者,教師被動地賦予學生話語權會造成學生表達自由性的嚴重缺失,進一步導致學生為了“迎合”教師而“表達失真”這樣的不合理現象。為此,教師一定要明白課堂教學不是教師進行控制和學生進行反控制的舞臺,一個高質量的教學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雙向努力、相互之間給予正面影響,才能呈現出良好的課堂表達局面。
三、 對課堂沉默與課堂表達的再認識
首先,課堂沉默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的表現包括兩種類型:第一,學生積極的沉默。學生在認真聽講或者積極思考時必然會陷入沉默,這種沉默是健康且被允許的。第二,消極的沉默。學生對于教師的提問或者講課內容都不給予反映,這種沉默可能源自于教師的控制力過強或者規矩限制太多,或者是由于學生擔心回答錯誤而被教師懲罰、被同學嘲笑等心理因素導致的反應。
其次,課堂表達是與課堂沉默相對的概念,它主要指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的講課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對教師的提問進行回應等行為。從學生的表達意愿來看,大體上可將課堂表達分為六種類型:配合型、表現型、進取型、隨意型、畏懼型和好勝型。讓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表達是教師的課堂教學目標,為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言權和沉默權,不要給予過多的壓力,以人性化的方式逐漸吸引學生做出反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再者,教師在正確理解課堂沉默與課堂表達的基礎上,應思考有效的平衡措施,即課堂激勵。考慮到小學語文就是一個通過講解課文來教導學生學習說話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在尊重沉默的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表達,這就需要教師以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的手段來喚起學生的表達激情。教師要善于運用課堂規則來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同時為學生進行自我檢視提供參考指導,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影響學生的課堂行為,激勵學生勇于表達且有效表達。
最后,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表達”的內容和方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比如某些學生擅長書面表達、某些學生擅長口頭表達,教師應肯定學生的優勢、彌補學生的劣勢,準確找出學生課堂沉默的真正原因,進而采取針對性措施引導學生逐步提高表達能力。
四、 總結
課堂沉默與課堂表達是每一個教學課堂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學生普遍習慣沉默而拒絕表達,教師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學生沉默的原因,從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入手進行改進,引導學生轉向積極正面的表達。
參考文獻:
[1]于治津.小學語文課堂學生沉默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好家長,2015(37).
[2]孫荷花.如何打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沉默[J].新校園(閱讀),2016(11).
作者簡介:
楊月惠,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佛曇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