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摘? ? 要: 由于國學經典課程在我國高等院校開設時間不長,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狀態、教師的態度與方法等都存在問題,面臨挑戰。為了推動高等院校國學經典教學有效地完成,學校要予以重視,固定課程,統一教材; 教師要強化教學情感,改進教學方法;學生要加強認識,端正學習態度。
關鍵詞: 國學經典教學? ? 高等院校? ? 教學反思
國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并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的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布,國學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國學經典課程逐漸進入高等院校。然而,不能忽視的是,發展至今,這門課程在高等院校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從現存問題入手,不斷進行反思和探索,從而為高等院校國學經典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
一、高等院校國學經典教學面臨的挑戰
在我國高等院校開設國學經典課程,既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發展、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新時期我國大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必然選擇??偟膩碚f,由于國學經典課程開設時間不長,一些高等院校近年才開設,目前在全國各高等院校覆蓋面并不廣泛,尚無更多可資借鑒的教學范式,這給該課程的順利開展帶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
(一)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在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課程設置中,目前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國學教育應該出現在高等院校的課程安排中,很多高等院校并不是很重視這門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沒有專門開設這樣一門課程;部分院校涉及國學經典教育,但課程是不固定的,沒有統一的、系統的教材,教學內容隨意,任由任課教師自由決定,這些任課老師在進行國學經典授課的同時,還肩負著其他專業課的教學任務,時間、精力和經驗相對不足;學校通常也沒有給學生指定對應的書目和參考書。
(二)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狀態。國學經典課程的授課對象為非中文專業的學生,文理科都有,一些學生是被迫、被動或是盲目地選擇這門課程,只想湊夠學分,應付了事,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學生認為,國學跟自己進入社會后所從事的工作毫不相關,實在沒有必要花時間和精力學習,還不如多學些實際技能或學好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課程,以便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有些學生深受當今社會拜金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影響,認為古人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與今天的社會背景、現實生活相隔太遠,它們太過迂腐、過時或無用,所以抱著無可無不可的心態,勉強選修這門課程。
一些學生不是出于興趣、愛好和內在的需求,也不是自愿、主動地學習,而是在上述實用性、功利性與現實性的思想指導下被動接受,所以他們并不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經常遲到、早退、曠課、請假,雖然坐在教室,但心不在焉地聽講,不會主動思考與學習,或在這門課的課堂上學習其他課程,或者索性玩手機、睡覺。平時上課懶散、被動,從不預習、復習,一旦考察、考試則突擊一番或網上百度答案,不費腦力、不加思索地照樣抄來。由于不能正確看待國學經典課程,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內動力未被激發出來,因此,一些學生的整個學習處于被動、消極狀態。教學過程本應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真正的‘參與不應該是被動的、被給予的、被要求的或受條件驅使的,而應該是參與者主動發起的、自愿的、平等互動的行為”[1]。學生既不愿意,又不能主動參與這門課程的學習,其學習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教師的態度與方法。教師對其教授國學經典課程的態度和方法無疑影響課堂質量與課堂效果。如果教師不重視這門課程,將其視作一門邊緣化課程來對待,投入其中的時間和精力當然會比其他課程少。學生對該課程的不重視,不主動參與,上課懶散,考試應付,常降低教師的教學期待與熱情,教師教授這門課的熱情不高,常常上課傳授知識,下課收包走人,缺乏對學生的關注與期待,更不會課后交流、答疑,師生關系淡漠。
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國學經典課程,不愿花時間和精力用心備課和設計課堂,因此一些教師在教授國學經典課程時教學方式十分單一、呆板,他們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知識灌輸為主,不引導、啟發,較少提問,忽略學生國學素養的提升、情感的培養與審美熏陶。朱光潛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在‘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使它們盡量生展?!盵2]即便是一位有專業能力、有教學水平的教師,如果不愿主動引導、啟發學生,沒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廣泛參與教學活動,使國學經典在精神上和心靈深處真正對學生有所觸動、有所感悟,不能達到“‘啟發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愛美的本能”這一教育目的,這樣的課堂難以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況且,這里面還存在教師自身國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
二、高等院校國學經典教學的重新定位與改進
以上對高等院校國學經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做了簡要的分析,那么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應該如何應對?學校、教師和學生對高等院校國學經典的教學應該如何重新定位并予以改進?
(一)學校予以重視,固定課程,統一教材。高等院校本身是傳承和發展國學經典的重要陣地,在高校中開設國學經典課程十分重要與必要,一方面大學生本身素質水平較高,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能力普遍強于社會其他群體,相比而言,他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國學經典。另一方面開設國學經典課程,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培養語言能力,提高審美情趣,這正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發展、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高等院校應該對這門課程予以充分的重視,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和教材方面進行改進:首先,各院??筛鶕W生的具體情況,以必修或選修的方式開設國學經典課程,系統、有序地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其次,高等院校要廣納賢士,打造精良的國學經典教育隊伍,同時提供進修培訓機會,促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3]。最后,高等院??筛鶕唧w情況組織師資力量,編寫教材,同時為學生列出對應的書目和參考書。
(二)教師強化教學情感,改進教學方法。擔任國學經典課程的教師應該強化對這門課的教學期待與熱情,與其他專業課程一樣認真對待,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用心備課和設計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思路,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提高學習和思考能力,具體而言:
1.課堂提問與小組討論
國學經典都是古代先賢的著作,年代久遠,且多為文言文,對于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容易產生倦怠感和乏味感,如果仍沿襲古老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形式,就很容易導致學生聽課興趣不大,更不會主動地思考和吸收,所以可適當采用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完成知識的吸收與轉化。比如講課時可提出一個“人性本善還是惡”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完成后讓小組代表發言,最后教師評論、補充和總結。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有效推動教學活動的完成。
2.利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屢見不鮮,然而在國學經典課程教學卻運用得不多。國學經典中的許多篇目都十分抽象,對學生的想象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用圖片為學生展示“關關雎鳩”的美好,用音樂為學生展示“琴瑟和鳴”的和諧、用視頻為學生展示“蹇叔哭師”的場景,那么不僅會吸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從中更好地體會國學經典之美,而且可促使他們更深刻地感悟國學思想的精髓,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3.QQ和微信引入教學
QQ和微信是當前較為流行的軟件,在大學生群體中覆蓋率極高。教師若能充分利用這一點,經常通過QQ和微信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則不僅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思想動態,這樣可以在課堂教學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自行設計一些討論題,發布在學習群里,要求學生在群內以語音或者文字形式進行發言。這樣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長的不足,并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勇于表達,增強自信,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4.學生活動中增加國學教育元素
國學經典課程可進一步向課外延伸,與學生處、團委協調,在學生活動中增加國學教育元素。比如社團活動中增加經典誦讀、樂器表演、書法、禮儀表演等,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無疑更受學生的歡迎;也可舉辦國學知識競賽之類的活動,通過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情,促使他們主動學習國學知識,起到課堂教學難以替代的作用。
(三)學生加強認識,端正學習態度。學校和教師應當通過各種教育方法和途徑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國學經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首先,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寶,“國學熱”的興起和“孔子學院”在海外遍布就是最好的例證。其次,國學經典著作在“修身養性”方面更具有積極的意義,既提供給大學生思維方式、世界觀和方法論,又包含人生的境界與修養,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發展、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最后,國學經典中所蘊藏的思想道德與價值觀,對今天的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國學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并不遙遠,國學經典如《周易》《道德經》《莊子》《論語》等是中國最古老的智慧,雖則古老,卻歷久彌新,一直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今天人們的許多言行、思想,學生大都耳熟能詳,但未必知道其來歷出處,通過學習中國古老文化的源頭,了解這些言行、思想豐富而深遠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反觀現實生活,明白生活實踐與國學智慧其實是可以相互印證的。只有真切感受到國學經典的人生智慧、積極意義和無窮魅力,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內動力才會被激發出來,學習態度才會端正,才會主動、積極地接受和理解國學經典。
三、結語
高等院校開設國學經典課程,一方面能使大學生深入接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文化,通過向我國大學生滲透傳統道德和社會思想,促使其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能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4]。推動國學經典教學順利而有效地完成,這既是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發展、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新時期我國大力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現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入手,不斷進行反思和探索,為教學設計出合理可行的路徑,讓這門課程真正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琦,杜蕾.參與式學習的本土適應性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
[2]朱光潛.談修養[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7.
[3]錢婉約.關于在大學中文學科中加強國學經典教學的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2018(4).
[4]于亭.當代中國高等“國學”教育建設之省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