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內容摘要】數學思維嚴密、邏輯性強。初中課堂上,教師對教學內容平鋪直敘,不僅不利于學生思維力的培養,也讓學生對知識感到乏味。為此,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設置懸念、注重實踐活動等,創新啟發性、開放性的數學課堂,注重思維靈活性的培養。文章就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力、注重思維靈活性的培養問題,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數學教學? 思維靈活性? 策略
數學因思維和邏輯性強而成為諸多學科中的難度系數較大的學科之一,多數學生對數學感到困難,數學成績不盡人意,除了基礎的原因之外,主要原因是思維不夠靈活。數學教學中,應注重思維靈活性的培養,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提高綜合能力。
一、運用懸念,培養思維靈活性
懸念,能引起學生渴望得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答案,激發起學生追根求源的愿望,產生非知不可的感覺和欲望。數學教學中,巧妙運用懸念,改變傳統的平鋪直敘的枯燥課堂模式,引發學生主動思維,幫助學生改變思維定勢,促學生觸類旁通、隨機應變,發展思維,提高思維靈活性。
懸念,改變“我問你答”、“一問一答”的弊端,而是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奇效,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如課堂伊始,教師可以設計懸念,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課堂中,激活學生的思維、激活課堂氛圍。如“經過三點的圓”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設計問題:有一個殘缺不全的汽車輪胎,沒有任何標記,要買一個與之完全相同的輪胎,你有什么辦法?這個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學生討論之后,教師指出:學完了“過三點的圓”之后,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這樣,學生帶著這個懸念,對新知識學習產生期待。
導入環節的懸念,將學生快速吸引到課堂的學習和探究中,同樣地,課堂教學中設計懸念,更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學習興趣。如“一元二次方程跟和系數的關系”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4=0而設計探究性的問題:這個方程的兩個解x1、x2,你發現這兩個解與方程的系數有怎樣的關系?“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很奇妙哦”,這樣,直接把學生帶進課堂教學主題的探究中,學生通過解方程,求出x1=1、x2=-4,并通過計算x1+x2以及x1x2,以及計算探究ax2+bx+c=0中的a和b、a和c的關系……教師指出“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很奇妙”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課堂之初的導入,懸念激發學生想學的欲望,課堂中的懸念的設計,啟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課堂結尾,設計懸念,可以深化問題、引出新結論,也促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知識,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二、注重啟發,激活學生思維
數學教學實踐表明,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那么,怎樣設疑,有效激活學生思維,促學生思維的靈活發展,是問題的藝術。羅增儒教授曾經對問題教師的時機進行闡述,他指出應注重問的藝術。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注重問的方法,了解和把握學生思維的動向,在學生欲發而不能時設問,幫助他們打開思維之門,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意識,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運轉的狀態,提高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設計比較性的問題,通過概念、公理等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的探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品質。如學習《相似三角形》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備全等三角形的知識的實際,設計出比較性的問題: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有哪些相同、不同之處?通過對兩種三角形的分析和判斷,學生可以探究出:全等三角形,大小、形狀都相同,而相似三角形,大小不同,但形狀相同。對一些相似的知識點而巧妙設計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從而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運用問題教學,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除了設計比較性、啟發性的問題之外,開放性的問題,互逆性的問題、迷惑性等的問題,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發展思維的敏捷性。
三、設計實踐活動,做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指尖上的智慧數學”的理論,意思是,通過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手腦得到發展。因此,教學時,教師應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在做中更活躍。并且,開展操作性的實踐活動,也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如,教學《直線 射線 線段》時,對過一點作射線、直線、線段等的知識,可以讓學生親自畫一畫,通過“畫”,而發展思維力。如教師讓學生經過A和B畫線段,經過A畫射線和直線,看看每一種情況可以畫幾條……通過點畫線段、射線和直線,而歸納出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線段、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或者直線的規律。學生的思維在“做”中得到發展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