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暄 許明月 霍罡 劉紅梅 羅首元 李樹賢
摘 要:在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從過去的專才教育逐漸向通才教育過渡。隨著國內高校完全學分制教育改革的全面啟動以及選課制的推行,通識教育課程的課程體系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需求出發,以北京市市屬高校為例,提出了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實施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并對課程建設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完全學分制;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一、 引言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既掌握某種職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即通常所說的專業知識;同時又掌握作為優秀公民所具有的廣博的知識和卓越的技能。
隨著完全學分制教育改革在國內高校中的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目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課程體系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完全學分制下選課制的推行,使大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被動變為主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高校人才培養的靈活性。
高校本科完全學分制的人才培養目標強調“分類指導,分層培養,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理念,應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因此,在大學本科階段要把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去,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體現知識體系的互補和交叉。在大學教育過程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完全學分制改革的一項非常關鍵和重要的內容。
二、 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需求分析
高校中通識教育課程主要面向的是大一大二的在校生。以北京市某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高校為例,針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需求情況,于2015年對大一大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問卷500余份。參與調查的女生占絕大多數,達到71%,接近男生的2.5倍。調查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有70%左右的學生對目前學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比較滿意。
2. 有65%的學生認為通識教育選修課學分應設定在20學分以下。
3. 超過70%學生希望控制班級人數在70人以下。其中選擇20~40人的學生比例最高達到38%。說明大部分學生希望班級人數應控制在合理范圍。
4. 對通識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的調查顯示,針對通識教育選修課接近66%的學生希望取消期末測試,通過更靈活的方式進行考核。
5. 有50%以上的學生表示對混合式學習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希望通過先進教學手段對課程進行學習。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此并無了解,說明在教學中對先進教學手段的推廣還需要加大力度。
6. 學生在學習的目的上比較傾向學習知識、開闊眼界、能力的提升和個人的興趣愛好。
7. 在授課方式上大多數學生希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生提出應加強課堂討論,希望課堂不能太沉悶死板。
8. 學生對通識教育選修課中,對文學藝術類課程的選課意愿較高,排名第一,后續為經濟管理類、人文社科類、生命科學類、信息技術類、工程技術類。除文學藝術類外,其他幾類課程數據分布差別不大。
根據以上調查情況可以看出,學生中大多數的學生比較渴望在大學階段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拓寬知識面,提高個人修養。以目前的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情況看,課程資源與學生的需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課程質量也有待提高。同時可以看到今后一段時間,對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提高課程質量、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上。
三、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
以北京市某市屬高校為例,該校自2014年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改革,完全學分制改革的重點方面就是通識教育課程的課程體系建設。依據學分制改革的思路和教育理念,率先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了優化和建設。
在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例已經提高到了40%左右(其他國內高校該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大約為20%~30%)。通識教育課程含通識必修和通識選修兩個模塊,其中通識教育必修課約占總學分的30%,通識教育選修課約占總學分的10%。
通識教育必修課如表1所示,包含數學、語言、哲學政治、軍事等基礎課程。根據最新教育部2012年4號文件《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面向全體本科學生在大一下學期開設了2學分的“創新創業基礎”的通識教育必修課。
對通識教育選修課的建設,根據學科分類開設了6個模塊課程,分別為經濟管理類、文學藝術類、人文社科類、工程技術類、生命科學類、信息技術類。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跨學科、交叉學科、學科融合的專業人才,不同專業規定了對通識教育選修課的最低選修學分,如表2所示。
學生在校期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通識教育選修課,只需滿足每類別最低選修學分即可。也可以根據興趣特點擴大知識面自由選擇其他課程,不設上限。
四、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問題
完全學分制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重在課程建設。完全學分制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目的更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關注的更多的是如何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知識點對后續課程的支撐不再作為課程的重點。
同時,對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案例教學、研討式教學、互動教學等方法改變傳統課堂。把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課堂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最大限度地取得寶貴的學習成果。
此外,完全學分制下通識教育課程在選課模式上也發生了變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課,對通識教育必修課學生可以選擇教師,對通識教育選修課學生可以選擇課程。這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同時也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積極有效地進行課程改革,以適應學生日新月異的知識需求。
最后,學校在教學管理上也應適應完全學分制的學生選課需求,加大管理力度,整合教學資源,合理配置課程時間、任課教師、教室等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這也是完全學分制教學改革能順利推進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哈佛委員會編著.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
[2]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網時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3]蔡劍,等.創業基礎與創新實踐[M].2015.3.
[4]北京聯合大學.普通本科完全學分制指導性培養方案[M].2014.9.
[5]李楠,周建華.中美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比較與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
[6]董昌州.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視野,2016.1.
作者簡介:
王暄,許明月,霍罡,劉紅梅,羅首元,李樹賢,北京市,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