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羽真
摘 要:因為學生剛踏入小學的校門,對陌生環境的好奇和對小學不同于幼兒園的種種規矩,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和同學發生沖突和矛盾。此時,教師不應只看到表面現象,而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學生產生這種情緒和做出這些行為的動機所在,從而對癥下藥,化解學生的心結,讓學生之間不再有矛盾。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營造一種寬容的環境,同時積極尋求學生家長的配合,齊心協力將學生的叛逆行為糾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讓家長更加放心,也讓班級氛圍更加親近。
關鍵詞:小學教育;教育環境;教育隨筆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08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029-02
一年級才開學沒幾天,筆者就收到各種各樣的投訴。收到投訴并不稀奇,剛進入小學的小朋友,不懂得怎么和新同學相處也是常有的事。稀奇的是,這些投訴指向的都是同一個人——“胡老師,剛剛蘇××推我!”“胡老師,蘇××打我這里!”“胡老師,蘇××把墻報的釘子拔下來了!”“胡老師,蘇××撕我的畫,嗚嗚……”
“蘇××家長,請你好好管教下你的孩子,你看他都把我家云皓的手抓成什么樣了!”剛剛建立的家校QQ群里本來還聊得熱火朝天的,這條幫自己孩子鳴不平的指責聲一出來,群里突然冷了下來,氣氛也變尷尬了。即使是身為班主任的筆者看到,一時半會兒也不知道要做出怎樣的回應,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嘆口氣。
某日,管弦樂同學來筆者班上課,走廊上突然傳來女生震耳欲聾的哭聲,一個學生趕緊過來找筆者救火:“老師,有個男生把那個三年級女生的手給卡傷了!”
2015年9月29日的傍晚,天慢慢黑了,筆者也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了回家的路上。“胡老師,可算找到你了!這次我一定要和您談談!剛剛我正在開家長會,結果蘇××就在操場上打我女兒的肚子!真是太過分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真害怕我女兒再也不愿意來學校了……”一個著急的學生家長急匆匆攔住我的去路。
…………
蘇××同學,這個2008年出生的男孩,有著一米三一的個子,在同年齡的學生里算是比較高的了。他瘦瘦黑黑的,薄薄的嘴唇大多數時候緊緊抿著。上課也沒有老實的時候,要么總是趴著,要么在玩文具盒,把筆盒上的按鍵反復按下,彈出小盒子;要么把筆盒當成機關槍,對著同學們射擊;要么把所有鉛筆、橡皮擦、尺子擺成各種造型,加上各種配音,組合成自己的世界,永遠在戰斗的世界。下課鈴一響,第一個沖出教室的一定是他,要么不見身影,要么就在追著某個同學跑,更有時候死死勒著某個同學,把同學摁在地上……
根據筆者對蘇××同學的觀察,發現他喜歡玩激烈刺激的游戲,喜歡和同學肢體碰撞,這些都是典型的肌膚饑渴癥的表現癥狀。而這種病癥一般出現在從小缺乏愛撫的孩子身上。不僅如此,筆者還發現他有時候其實并不是打同學,只是想引起同學的注意,想讓同學們跟他一起玩。雖然他上課經常神游太虛,但一講到組詞,卻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從他的回答中來看,他的詞匯量還不小,可以看出有一定的語感。當他有意或無意做錯事之后,有時候會偷偷溜走,有時候會留下等老師,還會把筆者獎勵的“紅蘋果”放在筆盒里藏起來,這些都說明他有上進心,想得到肯定,也很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
一年級剛剛入學,正是開荒時期,是“百業待興”時期,也恰恰是習慣培養、制度建立的“春天”。只要這時在學生心里種下習慣制度,學生在后來的學習中就會逐步生根發芽,將讓學生受益一生。也許蘇××同學上小學之前的校園生活并不愉快,才導致他有現在的所作所為。然而,不管蘇××同學的幼兒園時期是怎樣度過的,都沒辦法再回去重新來過。現在剛升上小學,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只要能爭取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只要這個班的家長和同學們愿意給予其一定的包容;只要對他多點正面引導,不要讓他產生自己是“壞孩子”“他們都不喜歡我”的消極情緒,清除“我就是這樣”的負面情緒;只要努力喚醒他內心的善,引發他的內心驅動力。那么假以時日,蘇××同學會逐步認識到自己現在的行為是不對的,進而減少不良行為的次數,從心底里向往好的方面發展,控制自己的行為。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制定了以下計劃。
第一,聯系家長,爭取取得家長的配合。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蘇××同學今日的所作所為,必定是昨日家庭教育不夠重視所結出的果。他的爸爸媽媽面對這么多其他家長的指責,是怎么想的?他們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呢?他們愿意改變這樣的局面嗎?還是任由其這樣發展下去?相信教師都遇到過這樣的狀況,當班上的學生有問題,需要他的家長配合時,往往卻總聽到家長這樣義正詞嚴的回答:“我的孩子在家都是很乖的,肯定是那些同學先欺負的他,他才……”這個時候,教師先要解決家長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態度問題,然后才能讓家長配合來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光是教師一個人教育,那么教育是很難真正改變本質的。
在接受這個班級的一個月多內,筆者就因為這個原因致電過蘇××同學的媽媽,想進一步了解蘇××同學的性格和他們的家庭情況。經過和蘇媽媽的詳細交談,我了解到他們家屬于“放養式家庭”。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是初中文化,平時上班又忙,沒有時間管教孩子,只能把孩子扔到一邊,讓他自己跟自己玩。有的時候,忙碌了一天的爸爸看到孩子調皮了,給自己惹事了,就會對他又打又罵……
聽了蘇媽媽的話,筆者嚴肅地向她說明了孩子現在的情況,并重點提醒了孩子長此以往下去將會出現的各種狀況。之后,筆者真誠地詢問她:“作為老師,我愿意幫助孩子改變這樣的狀況,讓孩子變得更快樂,讓他將來的人生也更容易獲得幸福,而作為家長,您是否愿意和老師一起努力呢?要知道,光是老師一個人在努力的話,那是不行的,老師也會力不從心……最重要的是,這是您一手撫養大的孩子,是將來會和您一生相伴的人!”
令筆者沒有想到的是,聽完這番話后,蘇媽媽哭了。看到她的淚水,筆者連忙問她怎么了,為什么會哭,她告訴筆者,通過和筆者的談話,她認識到以往對孩子教育上的疏忽。在孩子的成長歲月里,她和孩子的爸爸因為工作等事情錯過了孩子很多的重要時光,她愿意配合老師,和孩子的爸爸一起多陪伴孩子,幫助孩子建立新的行為習慣,也愿意重新投入她所有的精力來健全孩子的人格。
有了家長的配合,家庭教育的完善就事半功倍了。于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筆者又和蘇媽媽一起制訂了家庭教育的內容計劃。
一方面,教師、家長要統一戰線。大家一起努力,才會事半功倍。因此,筆者請蘇媽媽和蘇爸爸進行了一次革命性的談話,讓蘇爸爸認識到以往對待孩子的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他需要做的就是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多關注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看到孩子犯錯就一味地指責甚至打罵。
另一方面,在統一戰線的基礎上,又細化了具體的操作指導。筆者跟蘇媽媽詳細描述了孩子的肌膚抗拒癥和肌膚焦渴癥,根據蘇媽媽的回憶,筆者認為孩子的這些病癥是剖腹生產以及從小缺乏撫摸、觸摸引起的。基于此,筆者建議蘇媽媽平時多撫摸孩子,并經常在孩子四肢和軀干上滾球(有凸起的球),適當地拍打、按壓四肢,把這些當游戲一樣和孩子玩。除此以外,在孩子洗澡的時候使用熱冷水交替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用什么道具,玩什么游戲,目的都是盡可能增大肌膚接觸面。同時,蘇爸爸負責每天和孩子進行一些互動性的運動,例如抓人,讓孩子出汗;周末有時間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多帶孩子爬山、騎車、打球……從而開拓他的眼界,歷練他的體能,消化他多余的精力。每天吃飯的同時播放舒緩的輕音樂,用音樂來緩解孩子稍許急躁的情緒,每天睡覺前讓他聽聽故事,或者自己讀讀書,怡情養性。
第二,建立寬容的輿論環境。筆者特意講幾個寬容同學的故事,現場選幾個“模特先生”“模特小姐”表演一些常見的摩擦,例如,走得快碰到同學、撞到同學,同學不計較的故事;大力表揚班里的“紳士先生” “淑女小姐”;讓學生一起說說自己的苦惱事:某人想和同學玩,故意拍同學,想讓同學來追自己……引導本班的學生學會大度,讓蘇××同學和同學們互幫互助,互相成為更好的孩子。
第三,故事同化,點燃學生內心的燈。筆者和蘇××同學談心時,以講故事的方式代入。“在動物童話里,都有些什么動物啊?那么你最喜歡什么動物呢?其他小朋友喜歡什么動物呢?為什么?”你最不喜歡什么動物,為什么呢?生活中,你希望自己是哪種動物呢?你會希望自己是大灰狼,其他小動物都害怕你,不愿意跟你一起玩嗎?當你靠近仙人掌時,你會害怕嗎?為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其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行為就像仙人掌的刺一樣,會讓自己和周圍人的距離越來越大。
第四,及時表揚,讓他知道這么做是對的,并且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繼續保持。當蘇××同學進步了,筆者特意引導同學們去夸他,讓他知道自己表現越來越好,大家和老師越來越喜歡他了。并經常和他談心,讓他知道進步在哪兒了,故意和同學們“偷偷”議論他的改變。上課的時候,當蘇××同學一舉手,筆者就馬上請他回答,讓他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當他不再欺負同學也不跟同學打架后,就讓他戴大紅花,并為他照相,給他寫一封表揚信。通過各種獎勵激勵他,鼓勵他繼續進行他的正當行為,激發他內心的善良,讓他成為一個講規矩、懂禮貌的好學生。
10月左右,蘇××同學的轉變逐漸明朗。有同學說:“他沒再動我貼在墻報上的畫了。”有同學說:“他以前老離開座位,現在少了。”還有同學說:“他以前老推我,現在再也不會了。”
今天是11月11日,兩個多月了,蘇××同學上課不再隨意離開座位,不再隨便打同學,已經很少被投訴了;盡管拼音依然學得不太好,但上課愿意舉手發言;真的犯錯了會心甘情愿留下等待批評,不再偷跑……
盡管還看不到開花,但畢竟已經發芽!寬容環境,教育更輕松!
參考文獻:
[1]方洪江.慈愛 平等 互進 自成——現代家庭教育之有效手段和方法略見[J].貴州教育,2005(3):24-25.
[2]王云臣.營造師生幸福成長的樂園[J].教育,2016(11):59.
[3]徐曉良.幸福成長是教育的唯一起點與歸宿[J].教育,2016(4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