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菲
摘要:在初中階段的課程體系中道德與法治是重要的基礎課程,對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法律常識的掌握、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從生活教育觀的角度,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構建的問題談幾點思考,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教育觀;生活化課堂;構建策略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生活化教學模式,就是用生活教育觀為指導、將生活元素融入教育教學中的教學方式。生活化課堂的構建,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課堂、知識更生動。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的主要基礎學科,這門學科生活性特點更強,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下面,筆者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構建生活化課堂的方法問題,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簡單論述。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初中生喜歡生動的學習環境。在“生活即教育”的指導下,創設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課堂模式,首先應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案例有機結合起來,強化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此,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樂于參與學習的氛圍,從而奠定有效課堂的基礎。
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課《法律就在我們身邊》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如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在原告席上,控告三個不養老的兒子;播放垃圾堆被遺棄的奄奄一息的剛出生的女嬰的視頻;播放9歲男孩騎共享單車出事故的視頻;播放老人大街上倒地,好心女孩上前扶起,反倒被指認是肇事者,幸虧女孩在扶起老人前先拍下視頻,留下證據,老人灰溜溜走掉的視頻等;公交車的“占座”行為、偷盜行為;播放校園欺凌視頻等,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分析法律行為,也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表演、再現、還原案例場景,順理成章將學生帶進“法律就在身邊”的學習,內容與生活密切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融人生活化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密切相關,因此,教學時,教師應注重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合理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起生活與教學內容的聯系,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進行《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運用你的經驗”中的圖片,列舉一些生活中與法律有關的實例,找一找生活中的法律,強化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在生活中、生活也離不開法律的意識。然后,教師用課前搜集的材料,用多媒體呈現給學生,如購物時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同學打鬧出現傷害事件、家庭中的暴力現象、拐賣兒童案、開車闖紅燈導致交通事故、酒后駕駛出現的傷亡等,這些生活實例的融入,讓學生認識到《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重要性,認識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離不開法律;認識到法律普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認識到如果沒有這些法律,車輛堵塞、交通事故頻發、打架斗毆、食品不安全、老無所養、婦幼得不到安全保障等,社會就會變得一團糟,壞人泛濫成群,國家也會動蕩不安,從而讓學生意識到法律的作用。
教學中,融人生活化內容,是生活化教學的主要途徑。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巧用智慧,將生活元素與教學內容完美整合,讓學生從中掌握知識。如進行“和諧與夢想”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從而使教材知識與社會生活巧妙融合。教師通過“中國夢”的內涵的詮釋,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中國夢”是什么等,這樣,既拓展了學習范圍,也與時事巧妙結合,更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推動生活化課堂的構建。
三、注重方法生活化,突出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較之于其他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學生會感到課堂的枯燥和乏味。為此,教師應運用新理念、新方法,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激活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其探究學習的欲望,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如進行《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身邊法律大家談”的經驗分享活動,引導學生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談談自己對身邊的法律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生活化的問題,引發學生辯論、探究的積極性。如:有人說,只要自己不違法、不惹上官司,法律就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你認為這種認識正確嗎?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認識到法律深深嵌人我們的生活中,滲透到生活的各方面,法律既服務于生活,也指導人們的生活。再播放視頻《一生相伴,哪些法律在保護你》,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后,談一談哪些是我們的權利,哪些是我們的義務。這個探究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明白法律是自由和義務取得平衡的天平,離開法律,自由和義務將失去平衡,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道德和法治等教育為主的課程,許多知識基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學科的基礎是實際生活,生活化是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為開展生活化教學提供了便利和條件。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自覺運用生活教育觀,將“生活即教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始終,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生活化內容的融入、生活化方法的運用,讓課堂綻放生活之花,讓課堂因生活化而增趣提效。
參考文獻:
[1]吳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88.
[2]王明亮.生活化教學法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理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50.
編輯 郭小琴